【编者按】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自动化所最重要的三个国家级科研部门,代表了自动化所最主要的三大学科方向。这三大科研部门能有今天,是戴汝为、胡启恒、何善堉、郑应平、洪继光等老一辈科学家在研究所重建后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艰苦创业,率先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的必然结果。
那么这三大学科方向和科研部门最初是如何确立的呢?退休职工岳子平研究员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段历史的回忆(1995年以后内容为陈昭根据所史材料整理补充)。
1.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七十年代初期,文字识别等名词还是鲜为人们知晓的名词时,胡启恒、戴汝为等科技人员便开始了印刷体阿拉伯数字的识别研究,于1974年研制成功了手写数字识别系统。
七十年代底,美籍华裔学者傅京孙应邀到我所讲学,就句法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的应用等讲了十次课,院内外370多人参加听课,还开了两次座谈会,使大家对模式识别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有了系统清楚的认识。八十年代初期,胡启恒、戴汝为等应邀到美国去做访问学者,对国外模式识别理论研究领域和方向等有了新的认识,最早提出向院里申请建立模式识别实验室。
此时,国家也正在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当时决定在若干科学前沿和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领域,选择一批研究所和基础较好的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在此背景下,实验室积极开展筹建工作。胡启恒担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对国内外研究所、高校有关领域的研究方向、目标、设备进行了广泛的调研。1984年8月,“模式识别实验室可行性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同年,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批准在我所筹建模式识别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由公用实验系统、字符和文本实验系统、语音识别和综合实验系统、显微图象处理与识别系统以及人工智能实验系统等组成。
1987年12月,模式识别实验室通过了中科院和国家计委的验收,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并正式对外开放,马颂德任主任。
模式识别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院里的专项支持,院里批了基建面积和专项经费,于1992年建成了“模式识别实验楼”。这是我所第一次盖新楼。
模式识别实验室的成立,可以说标志着我国模式识别领域研究全面正式起步,此后实验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中法联合实验室,在学术界获得了较高的声誉,也逐步奠定了自动化所的模式识别学科在国际学界的地位。另外,海归高层次科技人员的引进,如早期的马颂德、李耀通,以后的谭铁牛等对实验室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1970年自动化所重建后,以原502所401室过来的从事自动控制理论方面研究的一部分人为基础,以及后来引进的一些科技人员一起组成了我所的控制理论研究队伍。但是当时研究方向比较分散,且偏重于控制理论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针刺对血压调节系统影响的控制理论研究、中医关幼波肝炎辨证论治的计算机系统、京津地区生态经济区划等。
1985年,研究所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把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确定为研究所的两个发展方向。1987年,为理顺基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使研究力量相对集中,成立了以何善堉为主任的研究控制理论的“第九研究部”和以戴汝为主任的研究人工智能的“第十研究部”。
1991年11月,研究所自筹资金,仿照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第九研究部基础上成立了“复杂系统控制开放实验室”,郑应平担任实验室主任。主要开展复杂系统一般理论、研究途径及一般方法、复杂系统行为、不确定性与控制、复杂系统仿真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EDS)等方面的研究。1993年,在第十研究部基础上成立了“人工智能开放实验室”,戴汝为任主任,王珏任副主任。主要开展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
1994年4月李耀通任实验室主任,将机器人工程学加入该室研究方向。11月,复杂系统实验室通过了升级为院级实验室的答辩,12月院发文批准该实验室为“中科院复杂系统工程学开放实验室”。1998年初,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复杂系统工程学开放实验室合并,更名为“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并于当年3、4月通过了院组织的专家评估组的现场评估和复评。8月,谭民任实验室主任,戴汝为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1年10月,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升格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开始筹建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5月,科技部组织的以柴天佑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筹建验收,专家组高度肯定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从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为自动化所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0年代初期起,所里的显微图像处理和识别实验室有一部分研究人员从事生物医学显微图像处理和识别的研究,曾经搞过“红血球白血球分类”等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后来在此基础上,1983年他们开始致力于集成电路解剖分析工具、技术和系统的研究,1985年开发了“集成电路智能解剖分析系统ICRES1.0”。该系统可以进行单层金属布线集成电路的版图分析,获得了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9月,我所成立了微电子反向技术中心,任命洪继光为中心主任。1992年1月,国家科委发文确认了我所的电子产品反向工程技术中心可行性报告已获通过,同意正式列入1991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开始中心的筹建。1992年6月,国家科委发文将该中心命名为“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后,该中心研制了“集成电路逆向剖析系统ICRES2.0”,获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科技攻关奖。1993年集成电路逆向剖析系统ICRES2.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6月,国家科委发文确认该中心通过了国家验收,成为首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之一。
实践证明,模识实验室、复杂系统实验室和集成中心这三个部门的建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中科院和国家的奖励,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大大提升了研究所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可以预期,随着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自动化所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做出更加傲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