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8日,一场汇聚顶尖智慧、聚焦前沿科技的科普盛宴在青海拉开帷幕。由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协作组精心组织的“科学与中国”—“AI赋能·智慧同行”科普中西部行活动,深入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中小学校园,通过“科学与中国”高端科普报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场报告、“科普志愿行”三大板块活动,为高原学子带去科学与思想的盛宴。
“科学与中国”高端科普报告:院士领衔走进科技前沿
9月16日下午,湟中一中的校园里掌声阵阵,“科学与中国”高端科普报告在此正式启幕。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4位院士专家轮番登台开讲的形式,为1800余名师生带来4场科普报告,从生态保护到水环境治理,从量子科技到人工智能,解锁同学们的好奇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以《中国防沙治沙技术及国际意义》为题,用一个个扎根一线的实践案例、一组组精准详实的数据,生动解读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模式,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科技正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硬核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汉青聚焦《美丽中国背景下的水环境保护》,从我国环境治理的时代背景切入,系统阐述构建美丽中国的核心要素与城市水环境的重要功能,在同学们心中播下“守护碧水蓝天,共建美丽家园”的种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则带领同学们走进奇妙的微观世界,以鲜活有趣的实例揭开量子纠缠的神秘面纱,描绘量子计算未来发展的广阔图景,感受基础科学的无穷魅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宗成庆围绕《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什么是人工智能”“AI如何改变生活”等问题。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场报告:专家点拨揭开智能面纱
9月17日下午,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场报告如期举行。4位来自科研一线的专家将智能科技的“密码”一一拆解,为400余名师生打开了智能世界的大门。
信息工程研究所的龚晓锐以《黑客——数字空间里的魔法师》为题,深入浅出地科普了“网络攻防”的核心知识,打破大众对“黑客”的刻板印象,引领同学们深入思考数字安全技术的两面性。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宋屹峰在其著作《垂壁之上——爬壁机器人研发历程概述》中,从爬壁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其关键技术突破及典型应用场景,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令同学们赞叹不已。
软件研究所李念龙聚焦“人机交互”这一信息技术核心课题,梳理其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挑战,让同学们了解到人机交互研究的重要意义。
自动化研究所张桂刚则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报告中,系统介绍人工智能的定义、演化历程与前沿应用,向同学们阐述AI好好学习知识,智能天天向上的道理。
“科普志愿行”活动:多样互动燃动思维火花
“科普志愿行”活动让专家有机会走进更多校园,传递科技的温度。9月16日至18日,协作组专家分赴西宁、海晏等市县的湟中一中、上五庄镇初级中学、上五庄镇纳卜藏学校、西宁市第十一中学(含明远校区、北校区、共和校区)、城西区文汇小学、祁连山中学、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祁连山小学、海北州第三高级中学等11所中小学,通过“科普报告”“成果展示”“实验体验”“科普表演”等多种形式,为超过2000名师生送去20多场精彩课程,覆盖人工智能、脑科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化学、半导体材料等多个领域。
主办方对科普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统一把关,从讲授、观察、体验等多个层面丰富授课形式:在“实验体验”环节,专家们引导同学们亲手操作简易科学装置,感受光学、化学的奇妙反应;在“成果展示”环节,演示智能设备让大家直观看到前沿科技落地后的应用场景;在“科普表演”中,结合幽默的讲解与趣味的互动,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课堂上,同学们认真记录、积极互动,即便活动结束,不少同学仍围在专家身边继续请教,他们对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已然在“意犹未尽”中悄然生根。
本次“科学与中国”中西部行活动也是协作组的品牌活动——“科普志愿行”的第13次活动,惠及近5000名中小学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市科学技术协会、海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及当地学校的大力支持。科技日报、青海日报、当地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
“科学与中国”高端科普报告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场报告
“科普志愿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