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针刺机理研究热”方兴未艾。针刺人才海外兵团凭借先进的现代影像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已逐渐引领了国际针刺机理研究的主流方向,国内针刺机理研究正面临着“根生中华,果熟谁家”的危机与挑战。如何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及多学科交叉方法,走出一条既适合中医针刺自身特点又获得国际研究领域普遍认可的创新性评价方法和规范化研究体系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于以上需求,自动化所田捷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承担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针刺中枢神经动态特性研究”,该研究立足传统中医理论,以针刺持续性效应为切入点,指出了国际十年针刺影像学研究所采用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方法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占国际针刺机理研究主导地位的理论提出质疑,并通过提出适合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实验设计模式及时变响应特征提取算法,为国际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穴位特异性问题提供了初步解答。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组将理论算法应用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针刺临床典型适应症的靶向性作用机制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方法。
该研究组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积极肯定与评价。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在Neurosci Biobehavr的文章中指出:“该研究组的工作证明了前人针刺研究存在的问题,导致结果的不可靠性,并提出了适合针刺影像学的研究思路。”哥伦比亚大学Herbert Irving 癌症综合研究中心主任Dawn L. Hershman及华盛顿大学Henry Ford 医院放射肿瘤学系主任Eleanor M. Walker在Journal of Oncology的文章中分别指出:“该研究组文章的研究结果指出了针刺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指出针刺效应不是安慰剂”。《科学美国人》对本研究组在网络成瘾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电话专访。美国科学院院士 VOLKOW 博士给予积极评价:“该研究对于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是非常必要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Friston 博士给予评价:“该项研究的分析方法是客观的,结果的解释是非常合理的。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研究组在12种不同的国际主流SCI杂志连续发表了3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组织召开了第364期“针刺组学”香山会议并邀请领域内多位专家学者联合撰写了《现代针刺组学》专著,相关理论算法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并建构了大样本针刺典型适应症的数据库。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培养并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为学术骨干、多学科交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队伍。课题组负责人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奖,一名研究人员于2012年度入选IAMBE Fellow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一名研究人员于2011年度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中科院高技术局专家组验收。
项目组主要研究工作进展——提出并验证了针刺重要的持续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