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召开研讨会,所长兼类脑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徐波听取了类脑研究团队近期工作汇报,并与负责人及科研骨干共20余人围绕类脑智能当前的研究方向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深度研讨交流。
类脑智能研究中心于2015年4月正式成立,定位于联合研究所相关力量,从事智能与脑科学的前瞻性交叉研究,实现大规模脑微观重建、受脑启发的类脑智能模型、类脑芯片与计算、神经编解码与脑机融合、视听觉认知计算和类脑智能机器人等相关领域理论、方法与系统的突破。4年间,类脑研究中心从无到有,研究力量和布局不断优化,先后承担北京市脑专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中科院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知名企业研究开发等众多脑智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实施方案编写工作,参与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类脑研究方向的编制工作,支撑国家发改委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项目的筹划、申请和立项,主持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脑智教研室教学工作,并在上述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研讨会上,曾毅团队报告了受脑结构与机制启发,在脑认知计算模拟及类脑多尺度可塑性计算模型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正探索形成全生物特性多尺度全脉冲神经网络认知智能研究平台;韩华团队针对大规模脑微观重建的技术瓶颈,从算法模型和仪器装备两方面同时入手,研发了生物切片高通量电镜三维影像系统和智能重建分析系统,建设了高度集成化的涵盖微观重建全流程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微观脑图谱绘制的完整解决方案,同时具备大规模神经解析能力和纳米级芯片分析能力;何晖光团队从研究神经编解码技术作为切入口,探索研制面向真实自然场景的 “所思即所得”的接口平台,其视觉编解码工作获MIT科技评论头条报道;余山研究组设计了新型神经网络学习规则,较好的解决了灾难性遗忘的难题,并受到大脑前额叶的启发,提出了新型网络架构,实现了灵活的情境化信息处理,二者结合使得系统具备了较强的在线学习和环境适应性,相关成果获得2018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特等奖,并将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程健团队立足研发软硬协同智能芯片与应用系统,已产出包括高效低耗的边缘端推理芯片QNPU、量化算子优化框架QEngine及诸葛·深知开放平台等一系列成果并实际应用;许家铭等人借鉴人耳的注意选择机理,提出听觉注意模型,有望超越基于现有麦克风阵列信号分离方法,并致力于长期最终解决听觉认知中的鸡尾酒会难题;张志伟、贾立好、李任伟等也分别报告了在植入式脑机接口芯片、具有环境强适应能力的低能耗、长续航、超敏捷仿生双足机器人系统和基于RISC-V开源指令集的智能机器人芯片等方向的最新进展。
会议最后,徐波所长指出,国家高度重视脑科学研究,类脑智能研究正蓄势待发,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类脑研究的同志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加强对类脑智能研究国际前沿的分析和研判,在近几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聚焦重大突破点;不断提升对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的凝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鼓励各团队跨学科、跨领域深度交叉融合,设定符合研究所发展定位和国家需求的具体发展目标。要敢于在机理级和系统级两个层面上承担重任,敢于解决科学难题和突破关键技术,深稽博考,力争在所在领域做到“独一无二”。研究所将出台创新研究管理办法,为有想法、敢作为、善联合的科研人员营造更大发展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