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以“爱科学,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阵地,自动化所结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精心打造了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第十八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本届活动以“智能科学创未来,你我同行绘蓝图”为主题,向社会集中展示自动化所近年来产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本届活动策划设计了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讲座、创新路上·话学风、AI科学实践、深造之路五大活动板块。活动开展分为两步走。第一步,5月21日与中科院主会场活动同步进行,在线开展AI科学实践 “脑控机器人”、“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特色主题活动。第二步,6月12日,与声学所“强强联合”,携手描绘“AI与‘声’俱来,人机融合共生”科学美卷,以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讲座、创新路上·话学风、深造之路为主线,通过腾讯视频、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等线上平台开展直播。本届活动累计吸引近5万人参与互动。
科技赋能未来-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
“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了脑与类脑、仿人视听觉智能、自主机器智能等重点科研方向,展示了22项前沿科技成果。
在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山研究员的带领下,观众们“云上”参观自动化所以全栈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为基础打造的全球首个可实现“语音生成视频”等功能的图文音三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可对行人目标实时检测的行人多特征识别系统;远程体验了小智机器人的感知、导航和语音交互功能、人工智能绘画与摄影以及“火焰”场景体感互动等项目;感受了脑网络组图谱、脑功能检测仪、脑机接口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的前沿发展。
随后,跟随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魏庆来研究员,观众们了解了可以假乱真的水下仿生机器鱼、服务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医疗机器人以及在北京冬奥会大显身手的智能消毒智能机器人的工作原理;领略平行矿山操作系统以及大型舱段高精度智能装配系统的“神奇”;体验了未来垂直农场、室内多无人车协同对抗系统、机器人灵巧抓鸡蛋等饶有趣味的生动演示。
科学拉近距离-科学报告
活动中,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和中科院声学所的老师们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科学报告。
自动化所赵晓光研究员在报告《神奇的仿生机器人》中,讲述了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与前沿成果,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展现了神奇的仿生机器人世界。
来自声学所的隋富生研究员为公众带来《噪声污染与防治》科普报告。从噪声污染现状、噪声特点及危害、噪声污染防治法解读、噪声防治四方面为公众普及如何防治噪声污染,拉进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在《声表面波智能传感技术及应用》中,声学所王文研究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声表面波及声表面波物理、化学传感器,无线无源声表面波传感器,并演示了无线无源压力测试系统,让公众对声表面波智能传感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创新路上·话学风
自动化所历来重视科研诚信与学风传承。“创新路上·话学风”活动由“学风传承·菁英讲”和“学风传承·学子说”组成。
在“学风传承·菁英讲”中,海外求学归国的王双翌和中科院培养的吴正兴两位青年科研人员带领公众一同探寻自动化所发展的历史脉络,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传承和严谨的治学之风,并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科研工作分享新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两人表示,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领悟并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科学家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学风传承·学子说”则以自动化所在读博士研究生的视角展开,桂美将、石伟国、卫泽琛三位同学讲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以及在自动化所工作过的戴汝为院士、胡启恒院士的学风故事,结合各自科研学习经历,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以及研究所内科研人员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对自身激励与鼓舞作用。他们表示,身为当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学风,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努力刻苦攻关,做出无愧于新时代青年的贡献。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AI深造之路
活动不仅引来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也让公众对自动化所充满了好奇。自动化所教育处的闫博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动化所基本情况和招生要求,希望有更多优秀学子汇集于此,共同成长为推动新时期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新兴力量。
本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将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在科学教育中践行学风传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互动。未来,自动化所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争做新征程上的“奋楫者”,在科技创新中挺立潮头,用行动积极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