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中关村东路,两座大厦“遥相呼应”,东侧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西侧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同样是“过马路”,对于方向的选择却不尽相同———不少人忙于从路西“跳”到路东,而从路东“逆流而上”来到路西的却屈指可数,李子青是其中一个。

  李子青,人如其名,儒雅俊气,全黑的树脂镜框流露出一丝性格中的不羁。如今,他坐镇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专注于人脸识别和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研究。

  我们不怕比,就怕不比

  当2008进入倒计时,“人脸识别”作为科技奥运的“准主角”之一开始被人们了解。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科技周上,这项技术更是备受关注,一片争议声中,李子青和他所领衔研发的“中科奥森”人脸识别系统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声名鹊起。

  2004年,李子青出任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对研究方向和运作方式进行重组后,这个国内最大的专业从事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机构快速运转起来。

  此时,坐在自动化所12层拐角处的办公室里,李子青骄傲地说:“不到三年时间,我的团队已经发展到整个楼层。”然而在他心目中,更让他骄傲的是“中科奥森”。

  “现在我们做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近红外人脸识别技术是国际领先的,我们不怕比,就怕不比,国内外任何一个人脸识别系统,拿来一比立分高下,‘中科奥森’肯定是最好的。”李子青的话掷地有声,在他看来,对于技术上的问题,无需谦虚客套。

  他说,目前在人脸图像采集技术上,相比传统的可见光图像的方式,近红外人脸识别技术是较新的更有效的办法。近红外线是人肉眼不可见的光波,但在摄像头上加上红外线发射灯,就可以清晰成像。这就克服了可见光技术在光线变化后性能下降以及黑暗情况下无法识别的弊端。

  李子青的骄傲是完全有理由的。世界上最大的通关点深圳,每天有60万人次进出,在那里“中科奥森”接受住了检验———通关时间由最初的每名旅客过关约需13秒,提高到只需约6秒,识别率达到99%。“中科奥森”人脸识别金库管理系统也在人民银行上岗使用,是全国第一家。

  盖茨相中我的‘瓜’

  “国内在做人脸识别技术的有很多,做的好的不超过三到五家,这三五家的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我们也经常有交流。我希望把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做得更强,把中国的市场推动起来,并打入国外市场。”

  三年前,李子青迎着人们诧异的目光,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转投中科院,想要的正是这样一个结果。虽然“逆流而上”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并非明智之举。

  “我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更不愿意受到牵制。某种意义上,微软的环境可能比中科院更适合我。”他说。

  在微软,李子青初步实现了从一个自由探索的学者到专注于应用的研究员的转变;在微软,他发现自己所从事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研发工作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微软,他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实时多姿态人脸监测系统,并和著名专家AnilK.Jain教授联合编著了《人脸识别手册》,这是全球第一本全面系统阐述人脸识别技术的专著。

  2004年4个微软研究院的新技术展示会上,李子青研发的Eye-CU人脸识别系统,从来近2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比尔·盖茨钦点接受CNN采访,做了针对性介绍。“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系统(Eye-CU)也没什么。”李子青说。

  “微软每年都会办技术展示,就像庙会一样,各个研究院都会拿比较出色的成果去参展,可以说是‘老王卖瓜’,盖茨相中我的‘瓜’,可能是认为这是一个创新,而且是他看好的未来十大有前景的技术领域之一。”

  “微软研究院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环境。”但也没能留住李子青。“那毕竟是一个企业,做研究的前提是必须和产品挂钩,但生物识别不是微软的产品方向。”

  “我的目标是研发一流的人脸识别和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并将它们转化成实际应用。”李子青用这句话概括他从微软到自动化所的原因,“我对我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有很大的热情,我想把它们做成我现在要做的东西。”

  恶搞八股文学一把

  “这辈子最喜欢的还是做研究,但下辈子一定做个音乐家。”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李子青向来都很清楚。

  他看起来很年轻,1978年参加高考的李子青,身上一点也没有“老三届”的影子。如果谈得多了,他会撇开他的科研,而大聊巴赫、德彪西、王蒙、莫言。古典、新世纪、先锋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由于这些名词的反复出现,你会发现他身上的艺术气质远远盖过学者理性,他甚至拥有一个“北京阿波罗音乐台”。

  “高考的时候,五个志愿都报的无线电专业,当时觉得只要能学这个,上什么学校都无所谓。”李子青说。

  无线电是李子青从小的爱好,在大多数国人尚不知HI-FI为何物的时候,他就用工地上捡来的木板制作高保真音箱。而大学的课程与他想象中的无线电专业相去甚远,“那时候很少去上课,要不就在图书馆看小说,要不就一个人散步思考问题,大多是些艺术性的思考。”作过曲,编写过合唱,甚至构思过小说,“应该属于‘文青’吧。”李子青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看够了“八股文学”的李子青,想要恶搞一把。“70年代末的作品都沿袭着样板戏的创作模式,一些很平庸的文章也能发表,所以我想胡诹一篇,就像现在的恶搞。”但没想到,“胡诹”中他把自己的创作能量激发了出来,“这篇没有成形的小说,有点像当时的伤痕文学,又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在情节上,我想突破当时的那种框框,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创新,现在想起来有点像《百年孤独》那种,呵呵……”

  这里浮躁得没有生活

  李子青的兴趣多,爱音乐、爱文学、爱爬山。他的经历也多,下过乡,回城做过工厂的技术员、在国防科大念完研究生留校算是个军人、在英国读了博士,“工农兵学商中,前四样都做完了,现在不得不花时间精力去谈项目和处理其它杂事,去搞钱,做一个不称职的‘商人’。”李子青这样调侃自己。

  对于自己手上的研究经费,“够用了,但确切的数字我不清楚,不爱管这些东西,浪费我的时间。”但坐在这个位置,他不可能对这些完全置身事外,如果有一个好项目,觉得机会好,李子青也会花时间来谈,“但最好就是关起门来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我的研究。”

  李子青说,比较而言英国留学的时光更让他怀念。“那一段生活比较悠闲又单纯,而且能沉浸在和大自然的那种紧密接触中是我喜欢的。”

  对于北京现在这种嘈杂甚至crazy(疯狂)的环境,李子青丝毫没有掩饰他的不满,“这里浮躁得几乎没有生活,这样的工作生活方式让我失去了很多自我的东西。”但他知道,现在仍然会把手中的研究继续下去,这也许就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

  ■人物档案

  李子青

  中科院自动化所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民航安全智能监控与识别联合实验室主任。人脸识别和智能视频监控专家,研究领域包括统计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理论,以及生物特征识别、智能视频监控、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图像与视频理解。主持相关领域的多个国家科学研究项目和重大应用工程项目,在相关领域获准和申请专利10余项。

  他与AnilJain合编发表《人脸识别手册》。在微软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Eye-CU,比尔·盖茨接受CNN采访亲自为之讲解。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的“AuthenMetric中科奥森”人脸识别系统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已在国家重大安全部门实施并发挥作用。

 

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7-06/13/content_682203.htm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