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虹膜、步态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综合运用,北京奥运场馆的门票或者门禁系统,完全能够做到实名制。昨日,作为参与奥运安保相关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主任李子青表示,我国已突破实名制的生物识别技术壁垒,单从技术层面而言,奥运门票其实就是一个“入门卡+身份识别技术”的组合体。

      器官初判可能存在错误

据李子青介绍,
防爆、身份识别,该两项工作是奥运安保的主要内容。截至目前,国内技术可以通过全套生物识别技术,即面庞、眼睛、指纹等身体器官及声音、步态、笔迹等肢体行为,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通过身体器官,可以做出‘第一判断’。但第一判断易出误差,比如换脸类整容术,指头抹上胶水,改变指纹形状,这些都可以导致设备误判,显示错误结果”。李子青说,步态、声音等肢体判读结果,可以检验“第一判断”的正确性。
    售票验票可配识别器
    李子青说,门票实名制必须依托于身份鉴别技术。
    “现在很多门禁都是通过持卡人划卡,通过‘代码识别器’,进入办公区。但是,这张门卡并不会识别自己的‘主人’。假如将身份识别技术如指纹、虹膜等移植到‘代码识别器’中,门卡就起到了一张实名门票的效果”。
    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例,每张比赛门票,都可以设置一个独立的代码。售票处只要安装一台指纹识别仪器,将购票人的指纹、门票代码同时放入仪器中,按对存放。
    比赛场馆入口处安装一台同样的仪器,核实原始记录,如有差错,该名观众即被限制入内。
    实名检测只需几秒
    据了解,现有技术识别指纹的速度仅有几秒钟,几乎在按下手印的同时,系统就会做出判读。李子青表示,启用实名制,观众进场速度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身份鉴别全过程将少于机场安检所需时间。据他讲,仅从技术方面考虑,如果在门票上植入指纹等身份识别技术,门票成本将相应提高,但提高幅度将取决于采用技术的“内存”大小。“最便宜的一张门票可能只提高几毛钱;最贵的可能升至几十元钱”。
    对话
    “我们毫不落后”
    李子青称我国身份鉴别技术已有领先之处
    记者:目前,国际身份鉴别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有哪些?
    李子青:DNA,这是现阶段国际上通用的身份鉴别技术。此外,国际研发机构越来越重视通过人体外在表现形式,判别一个人的身份。因为只要拍张照片,就可以识别出身份,比DNA更为简便易行。
    记者:中国处于哪一位置?
    李子青: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已介入的身份鉴别前沿技术,我国多已介入。与他们相比,我们毫不落后。
    记者:国内现有身份鉴别技术,能否保证2008北京奥运的绝对安全?
    李子青:申奥成功后,国内研发机构进步很快。尤其是一些实战性强的技术,细节处理方面已处于领先水平。
    技术亮点
    智能电子眼自断可疑人
    多探头协同跟踪监控,绘出行动路线图
    草坪被设定为禁入区;一名男子徒步穿过马路,走向草坪。在计算机显示屏上,该名男子被圈为一个圈,头顶画出一个“?”;男子靠近草坪边缘,其头顶上方的“?”变为两个;男子一只脚迈入草坪,屏幕突然警铃大做。自男子过马路至草坪边缘,其走过的路显示出一条曲曲折折的红线。
    这是昨日自动化研究所所演示的智能监控场景。据了解,现国内智能监控技术,每一探头都可以单兵作战,对监控范围内发生的异常事件,迅速作出反应。
    屏幕显示,男子穿过草坪,继续向前走;其身后的红线,随着其前进的步伐,继续延长;操作员调整焦距,屏幕清晰显示男子身穿红T恤、黑裤子,浓眉大眼。
    据介绍,自动化研究所门外有10余个探头,探头之间会自动合作,续划红线。由此,操作员可以迅速整理出男子的行动路线,并可以随时近距离观察其具体动作。
    据李子青介绍,智能监控的最大突破就是探头独立判读。现有监控手段,需要有一个操作员,坐在屏幕前,切换各探头拍摄到的画面。如果操作员没有及时切换到某一画面,或者待系统报警后,操作员再行寻找画面,都有可能陷入被动。但智能监控系统中的探头,有独立工作能力,操作员无须被锁定在屏幕前端。
    李子青解释说,“智能监控”中的探头都是独立单位,可以按照既定程序,安排自己的工作。以奥运场馆为例,假如场馆某一狭长过道最忌观众瞬间拥堵,那么,就可以在探头中放入“拥堵报警”既定程序。只要该过道观众有摩肩接踵趋势,探头就会向计算机传输“危险”信号,示意其立即报警。
    虹膜识别 比指纹识别更严密
    原理:面庞会变老,对人脸识别技术而言,系统内存储的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