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还是一个懵懂农村娃的我来到了中科院数学所,从此进入了科学研究殿堂,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我,让我不断去解答,就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所成,不让自己在年老时后悔。 

  这个问题,我相信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思考的问题,也是千万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同仁的想法。当然,这个问题肯定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性,成功者都是特殊而幸运的,不成功的人也未必一无所有。 

  在科研过程中,自然也不断地遇到各种困惑、烦恼和选择的艰难,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我选择了看书思考,我相信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已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书里给各种不同的问题准备好了各种启示。看的书多了,思考的结果也得到了不少,在行动中也得到了检验,有的暂时没有效果,甚至失败了,更多的则是效果尚好。 

  作为一个科研人,至少有三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一是科研本身;二是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与社会共存,所谓生活问题;三是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本身的责任。这三个身份,三个问题似乎是所有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同仁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如何做好科研,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和难题,我们聆听过学术大师的演讲,看过名人的传记和野史,也读过科学家的哲学论述,但是问题依然是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我喜欢思考路线和自我提高。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出很好的成果,一定是找对了问题,想对了思路,培养对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并不是一个人天生的能力,而是后天不断培养和自我训练的结果,能力如何提高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 

  作为人都避免不了生活的羁绊,一个科研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更加重要,我们眼见很多大有才华的人因为没有处理好生活和科研的关系问题而最终泯然众人,甚至结局很悲壮。在这个主题下,我更喜欢思考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当下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和自己目标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科研工作,处理好了,对科研是大有助益的。 

  作为教师,自然关心教师职责,如何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不光对学生有意义,老师一样处于不同状态的被教育中,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段缘分,珍惜并让这些交互过程成为美好的记忆,并不是每个老师很随便就可以做到的。我希望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得到特殊的关爱,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成长,最终社会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愿望是美好的,我也在不断探索中,这些言论只能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总的来说,我思考了,行动了,并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整理为《科研五色石——彭思龙博文精粹》奉献给读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同时,我是个乐观的人,在所有的文章中,没有低沉、没有怨气、没有悔恨,因为这些负面的情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勇敢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乐观的心态则有助于我们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在中国急速发展并逐步走向高峰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问题无疑比世界其他国家要多得多,而所有这些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去解决。我的这些并不完整的言论不能给所有希望找到各种问题答案的朋友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但是肯定能从这些文章里面看到一些希望,如果读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更是意外之喜。书名“科研五色石”正是此意,它们就是一堆五颜六色的石头,既不是美玉,也不是一无是处,有心人或许可以拿来欣赏。 

  我还算年轻,未来的路依然很长,还会一如既往去行动和思考,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理解错了,我会衷心认错,如果我发现有更好的思想,也一样会毫不吝啬地贡献出来。 

  (节选自《〈科研五色石——彭思龙博文精粹〉自序》) 

  原文载于《光明日报》 2017119 13版 灼见

  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1/19/nw.D110000gmrb_20170119_2-13.htm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