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是什么?无人机的原理有哪些?为什么有了纳米科技的红领巾可以不沾油水污泥?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中科院智能科普联盟开展的科普志愿行活动中。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中科院智能科普联盟联合北京分院,组织20余名科普志愿者深入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5个地区的23所中小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科普志愿行活动,为当地万余名中小学生送上40场科普“大餐”。

  中科院智能科普联盟秘书长张冬梅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参加本次活动的志愿者来自于中科院自动化所、沈阳自动化所、中国科大、合肥物质院、计算所、空天信息研究院、软件所、苏州纳米所等单位,课程内容包括人工智能、遥感技术与应用、等离子体与核聚变、力学、纳米技术等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此次活动在组织形式、受众对象、授课方式上形成了鲜明特色,能够深入宣传中科院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

  零距离接触前沿科技 

  9月26日,宁夏银川市第十三中学的大报告厅座无虚席,与以往不同的是,讲台多了一个汽车方向盘。当老师走上讲台,不少学生伸长了脖子,想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正是《探秘智能驾驶》科普讲座所需要的“道具”。通过智能驾驶科普平台,主讲老师邀请学生体验智能驾驶的感知与决策,促进学生对智能驾驶的理解。

  不仅如此,课程还设计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超车换道实验平台,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超车换道场景。

  其实,这样的互动体验并不是个例,科普志愿行的所有课程中,都有老师精心设计的科学小实验,每堂课都有学生排队争先恐后进行实验操作。

  在编程教育模块,通过中科院计算所老师的指导,固原三中的学生制作出了一个智能单片机作品。“作品可通过传感器来感知来自太空的光线,并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乐曲的演奏。”主讲老师罗航说。

  此次科普志愿行活动报告形式灵活多样,既有科普报告,又有实物演示,通过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最新科技发展成果,让他们过了一把“科学瘾”。

  “学生们眼神中流露出对科技的热爱与渴望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科技没有区域之分,更没有年龄之别,只要拥有一颗炽热之心,就能打破未知的壁垒。”自动化所的志愿者告诉记者。

  科学研究“受追捧” 

  “老师,您能帮我写一句鼓励学习的话吗?”

  “老师,我想跟您合个影!”

  每次讲座结束后,授课老师总能收获一批热爱科学的“迷弟迷妹”。科普志愿行活动为宁夏的学生搭建了一座开拓科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桥梁,科学研究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来自“天空”的眼睛――遥感技术与应用科普课》的主讲教师黄铭瑞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科普志愿行活动了,在她的课堂上,一台地球仪、数张互动卡片,就可以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遥感相关的观测平台、遥感器等知识点,体验卫星的运动轨迹及覆盖范围。

  “老师,我以后要考到北京去看您!”中卫五小的课程结束后,一位学生对黄铭瑞说。

  纳米能吃吗?作为长度单位的纳米究竟有多小?纳米荷叶效应是什么?来自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老师薛进,带了一片真实的荷叶走进石嘴山六中课堂。在课程中,她通过不沾油水污泥的纳米红领巾实验,在设问答疑中激发学生对纳米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石嘴山六中初二8班的徐老师说:“之前学生们从来没有过类似机会体验前沿科技,通过中科院科普志愿行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纳米科技的神奇之处。”

  除此之外,“人造太阳”项目,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核聚变反应,向同学们讲解了人造太阳、物质第四态——等离子体、超导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极大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读成语 悟力学”课程,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将成语文化和科学原理有机结合,深入浅出,让学生了解力学知识以及力学在国防、航空航天、航海探索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无人机展示了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科技创新,让学生们在操作互动中真切感受到了科技来带的神奇魅力。

  科普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2015年起,中科院智能科普联盟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志愿行活动。在四年的时间里,志愿者的足迹踏遍了云南、陕西、新疆、贵州、天津等地的30余所大中小学校,为当地学生带去了3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

  张冬梅告诉记者:“科普志愿行活动在组织形式、受众对象、授课方式上形成了鲜明特色,也成为了社会公众了解最新科技进展、走近科学的重要渠道,同时更是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

  从一开始的“白手起家”到现在初具规模,科普志愿行活动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这来自于中科院智能科普联盟对科普这项事业的认真和重视。

  “来宁夏之前,课程至少修改了4次,最终呈现的版本与一开始的完全不一样。张老师还找了大教室,让我们模拟讲课,从课程内容到实验设计,都经过了精心打磨修改。”自动化所博士李栋告诉记者。

  张冬梅说:“给学生做科普和做科研报告不是一回事,志愿活动开始之前,京内的课程我会要求老师试讲,京外的老师需要把PPT发来进行讨论修改。课程开始后,我会挨个听、挨个提意见,与老师进行交流,我就做这个工作。”

  虽然智能科普联盟受邀做报告越来越频繁,但张冬梅始终强调,不追求场数和人数,效果最重要。“教室效果不好我宁愿只安排40人的报告。”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科院智能科普联盟的成员将中科院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科技成果及时科普,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信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