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广立
取得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数据不比那些融资几十亿美元的团队少;另外,我们拥有一支很强的工程化团队,能够把算法做得特别快;再就是我们清楚问题的细节在哪里,这样才会更快迭代。
2018年底,一支名不见经传的人工智能(AI)创业团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他们在国内规模最大的、最关注前沿科研与产业实践相结合的非商业化数据集和竞赛平台“AI Challenger 全球AI挑战赛”上,从来自81个国家1100所高校和990家公司的近万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摘得无人驾驶视觉感知赛道冠军,并且夺冠成绩领先第二名4倍之多。
一鸣惊人的背后,是一支长于“推动AI在科研与行业应用结合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的科学家创业团队。近日,《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了这支团队的带头人——中科视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语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王金桥。
走上创业路水到渠成
“视觉识别现在已经成红海了。”在攀谈中王金桥告诉记者,以前那些卖给设备集成商AI算法的供应商,也纷纷做起了硬件和系统设备, “不然无法撑起几十亿美元的估值”;供应商变成竞争对手还不算,再加上原来没赶上做智能硬件的设备商的涌入,视觉识别领域一时间从蓝海变成红海。
尽管如此,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多年来跟行业打交道的积累和技术迭代,视语科技硬是在红海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做过许多来自交通、零售、纺织等领域的项目,攒下了不少算法工程化能力和行业数据的‘家底’,走上创业这条路水到渠成。”王金桥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视语科技自2018年4月成立以来,创业仅半年有余就实现了上千万元的销售额,并成功完成天使轮融资(金沙江创投投资,中科院参股)。2019年更是仅在其中一个赛道(智能视觉验布机)就拿下亿元大单,通过技术升级从成本和效率两方面甩开竞争对手。
说起视语科技的创立,2017年,王金桥携视觉识别技术为核心的AI机器人“小加”参加《加油向未来》节目,精准的识别技术给观众带来震撼。投资人看到节目后找到他,希望能专门成立公司,将相关技术产业化。
那时,国务院已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自动化所也制定了相应的细化实施方案,明确了“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85%奖励给团队,15%所里通过设立投资公司持有”等权属问题,给王金桥走出实验室创立公司扫平了道路。
“这种结构是灵活的,这种模式也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最大化地激发科研人员踏出创业这一步的动力。”王金桥说,知识产权划分、科学家兼职的约束得到松绑,“非常重要,否则融资都没法谈”。
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不过,作为AI创业大潮中的一支新军,视语科技快速成长的真正秘诀是:“找对并深入场景。”
布匹的缺陷检测,是视语科技一个“已建立了壁垒”的赛道。“以前都是靠人,精度不高,60%~70%的检查率,现在也没人愿意干了,我们用视觉识别技术进行缺陷检测,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还算是蓝海。”王金桥告诉记者,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着招工难、成本高的难题,这个行业处于一个迫切需要机器换人的重要时期。
记者了解到,国外一家厂商曾经在自动验布机方面稳坐市场头部。视语科技改用面阵相机和最新算法的智能视觉验布机,不仅效率大为提高,还可弥补国外厂商自动验布机只能检测横纹或竖纹的缺陷。再看成本,不到对方的1/6。
“我们这半年大部分都在沉淀产品和打磨团队,争取团队更完善,产品更聚焦。”王金桥告诉记者,除了上述赛道外,视语科技另外一个聚焦的领域是智慧交通。
“交通有好多生态,常见的是交警系统的‘电子警察’、停车场、高速路以及连接两城市之间的省道。相比而言,城市之间这些道路,目前其实还是个蓝海。”王金桥说,以前这块没有得到过多关注,是因为该场景需要先进的边缘计算,并且线程长导致光纤等铺设成本太高。如今随着5G临近以及边缘计算AI芯片的迭代,成本和技术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目前,视语科技在与公安部交通科学与管理研究所多年的合作中,已经积累了成熟的车纹识别技术和大量的车辆信息数据库,奠定了其在该领域的行业地位。“我们现在可以实现对5000种车款的识别,可精细识别每一辆车独一无二的身份特征,形成了“一人一证一车一档”的行业解决方案,实现“人、车、路”智能化管理,拥有这项技术可以做很多事情。”王金桥说,视语科技研发的车纹识别一体机,目前在技术上领先,已经在北京交警多个平台上应用,同时在安哥拉和委内瑞拉也已经投入使用。
实现产业学术齐头并进
“取得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数据不比那些融资几十亿美元的团队少;另外,我们拥有一支很强的工程化团队,能够把算法做得特别快;再就是我们清楚待解决问题的细节在哪里,这样才会更快迭代。”王金桥告诉记者,这也是他们选择去创业的原因——通过深入应用场景来形成产业和学术的齐头并进,从而使相应的技术越来越领先。
在王金桥看来,AI技术革命与之前的三次工业革命不同:“它不像蒸汽机或电力,AI最大的特点是赋能,而不是替代。AI技术需要叠加在场景上应用,所以必须跟场景深度结合。就像智慧交通,必须在交通领域里与研究对象的数据打通。”
数据是另外一个关键词。“这个时代的AI叫作‘大数据时代的AI’,就是因为它依赖大量数据。领先的AI企业基本上都是通过数据和技术形成联合壁垒。如果不去一线接触这些数据、让机器针对这些数据去学习,就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王金桥说,在科研中,最大的一个“bug”就是没数据,导致许多前沿研究无从下手。“比如要解决一个10000类目标的分类问题,首先要有10000个目标,只在100、1000个样本下验证是不可靠的,做出来的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行,一出去就挂了。”
“为什么现在技术创新的重心在不断向企业转移?科技企业为什么要聘用那么多科学家?这都是为了发挥这些企业本身所积累的数据金矿。”王金桥告诉记者,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模式,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好地打通整个产业链,形成一个‘数据—算法—产品—市场—销售—数据的回流’的闭环,让技术的迭代在这个闭环中变得更快,迅速发现一些新的课题和新的技术挑战,从而走在更前沿,形成对科研的助力。”
创业之后自己更像“项目经理”
视语科技成长很快,从2018年4月至今(截至2019年1月),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40多人的团队。
当问到“创业前后有什么不同感受”,王金桥说:“跟做科研完全是两码事儿,创业之后觉得自己更像一个项目经理。”他直言,科学家创业挺难的,要做一些自己以前并不擅长的事儿,面临着很多考验。
成立公司后,每天都要想“每年的销售额是多少?”“报表怎么样?”“利润率多少?”等问题,同时还要涉及财务、人力等问题。“这就是转型,除了要组建一支有力的团队,还要考虑公司战略、人员的搭配、研发的布局、产品的市场,等等。还有最不擅长的,谈钱。”
王金桥谈到,作为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一边是客户,一边是资方,两边都需要“博弈”。对客户,要从“算法供应商”的角色中转变过来,适应“产品和服务甚至平台供应商”的角色,聚焦行业和产品化能力;对资方,要适应资本给企业带来的各种约束,从团队利益出发考虑市场和产品选择。而这些,都让他变得“非常忙”。
“原来没想到这么忙。”王金桥对记者坦言,“我以前是自动化所足球协会的主席,组织大家一起踢球踢了20多年,现在根本没时间踢了。”
“不过,我觉得市场还是一个比较讲道理的地方,首先你的产品得有竞争力,这很重要,然后需要执行力更强。”王金桥对记者说,总体而言,成立公司更适合他们的团队:“更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而且借助资本和市场资源,可以让我们专注地做好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