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重大专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科技项目陆续启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拉开序幕。   

  “这些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长期参与,而青年人才的供给主要要靠我国自己解决。”3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是大国,过去底子薄、基础弱,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有些行业已处于国际领跑或并跑地位,但仍有很多行业处于落后地位,尚未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易建强表示,如近年来暴露出来的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急需大量高科技人才集中力量长期攻关才有可能突破。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易建强表示,很多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既是科研项目的参与者,也是这些科研项目未来实施的人才供给方。   

  但是,很多科研院所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很少,有的博士生导师平均只能招收约0.5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平均只能招收约0.6名硕士研究生。“很多导师年富力强,科研能力强,有精力,有重要科研项目及充足经费,想培养更多学生,但却拿不到招生指标。”易建强说,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为例,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越来越多,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但研究所每年的研究生指标却基本没有变化,由此造成导师们招不到足够的研究生,这既影响科研工作的进行,也浪费了导师资源(热情、作用、能力等)。   

  对此,易建强建议,我国应当继续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比如,对招研究生单位进行分类管理,赋予不同权限:培养研究生质量高的招生单位赋予其更大的招生名额自主权,培养研究生质量差的招生单位则逐步限制其招生权限;如在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条件下,每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招生名额可以适当增加。   

  同时,“一定要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管,宽进严出,保证质量。”易建强建议,要从严监管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督促导师和培养单位确实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确保合格的青年专业人才不断从培养单位走向社会。 

  原文链接:http://paper.chinahightech.com/pc/content/202103/08/content_41729.html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