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在自动化研究所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小动物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成像设备”(项目总经费:8500万元,2013.1-2017.12)进行了为期五天的项目结题验收。
项目验收会由国家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徐岩英副主任和验收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顾瑛教授共同主持。国家基金委沈岩副主任、财务局郑仲文局长、预算处王琨处长、医学科学部李恩中处长以及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杨为进总工程师、姜言彬副处长、自动化所徐波所长、牟克雄书记、所科技处和财务处等相关领导出席了项目结题验收会议。
结题验收报告会上,首先由项目负责人田捷研究员进行了全面的工作总结汇报,对仪器指标完成情况和代表性创新成果等做了详细介绍。
该项目的实施和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同机融合生物自发光断层成像、激发荧光断层成像、契伦科夫荧光断层成像、X 射线断层成像和磁共振兼容成像五种成像模态的小动物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成像设备取得成功。该成像设备具有纳摩尔级-皮摩尔级的高成像灵敏度、百微米级的三维成像精确度,以及秒级的三维成像速度,从而推进了活体无创的影像设备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于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影像学观测能力。系列小动物成像实验证明该设备对于肿瘤的检测灵敏度由常规单模成像的检测直径最小5毫米提高到了2毫米;定位精确度由常规单模成像的最小1毫米误差提高到300微米以内;三维重建时间由常规方法的1分钟以上缩短到20秒以内。该成像设备和相关成像技术,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检测和新型药物在体疗效评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影像学工具,并引领了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技术在信息、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该设备还在项目依托单位的推动下,已于2016年6月通过中国科学院设备共享平台开始在线预约,面向全国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临床医院进行开放共享。截至2017年12月,对全国20余家单位累计使用700余次,超2000机时,产生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分子影像学科领域内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该项目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9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项,获得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构建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在学术论文方面,发表Nature子刊、IEEE Trans系列、OSA系列、SPIE系列、Laser & Photonics Review、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等国际高水平SCI论文250余篇。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论文60余篇,大于10分的论文8篇,SCI引用次数累计超过5000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增SPIE、OSA、IAPR、AIMBE、ISMRM国际学会Fellow 5人次,新增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新增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主持人1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院青促会会员3人,培养了百余名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形成了一支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科学仪器创新的科研团队。其次,由中科院国家重大仪器项目监理组专家孟令霞处长对该项目实施五年来开展的八次现场监理具体情况向验收专家进行了逐一汇报。
报告会之后,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临床医院的18位专家分别组成仪器测试组、技术档案组和财务验收组对项目进行现场验收。仪器测试组对该项目研制的设备进行了为期2天半的现场实测,结果证明该仪器设备实现或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要求的全部23项技术指标。最后,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顺利完成了仪器的预定研制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