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长期专注于影像组学大数据分析的临床应用研究,并与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了深入的临床科研合作。近期,实验室配合上海肺科医院放射科、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医科院肿瘤医院PET-CT中心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将影像组学应用于四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疗效评估中,取得了阶段性的临床科研成果,相关研究已被临床肿瘤权威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SCI IF = 9.6190,JCR一区)在线发表,成为实验室与临床医院进行医工交叉合作的又一典型案例。

  著名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描述了作者——全美神经外科最高奖获得者保罗·卡拉尼什,在职业生涯的巅峰突患四期肺癌并与病魔抗争一年后去世的故事,可见四期非小细胞肺癌,其可怕的预后令人谈之色变。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治疗指南,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进行靶向治疗是对具有EGFR突变阳性的四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一线EGFR-TKI治疗后约一半患者在10个月左右会出现耐药,这主要是因为患者产生了如EGFR T790M等的耐药基因突变,如何提前区分出容易耐药的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有效的TKI靶向治疗疗效预测的方法和手段。 

  针对这一难题,团队配合上海肺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医科院肿瘤医院等开展多中心研究,对314例接受TKI治疗的四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前CT影像进行深度解析,构造影像组学预后标签对该类患者进行预后预测。结果显示,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将患者分为慢进展组(TKI靶向治疗患者病情恶化缓慢,预后良好)和快进展组(TKI靶向治疗患者病情恶化迅速,预后差),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生存统计分析显示,模型区分出的快进展组相比慢进展组,其无进展生存期获益减少50%4.5 vs. 10.7月),可见团队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患者TKI靶向治疗的预后。同时,与56例接受普通化疗的四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相比(5.6月),TKI慢进展组优于化疗组,而TKI快进展组则与化疗组并无显著差异。 

  团队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于辅助四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决策有指导价值,可在治疗前对患者的预后风险进行准确分级,为制定更加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依据。 

文章网址:

http://clin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8/03/21/1078-0432.CCR-17-2507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