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自动化所举行了正式开放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模识人共庆盛举。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4年,198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是由国家计委投资筹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模式识别领域国家公共研究平台,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推动和引领模式识别学科的发展,为我国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储备。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13人,其中科研人员109人,管理与支撑人员4人。实验室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IEEE Fellow 4人,IAPR Fellow 5人。30余人在国际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实验室流动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167人,硕士研究生94人,博士后16人,其他流动人员420人,形成了一个以年轻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青年科研骨干为主体和以高素质的研究生队伍为主力的研究梯队。
沐风栉雨三十载,在这30年里,实验室硕果累累。自建室伊始,实验室始终围绕模式识别这一主题,以模式识别基础理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语音语言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发展创新理论和攻克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国际模式识别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在国际模式识别领域的代表单位,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领域一些重要学科方向的研究,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实验室成员每年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超过200篇,其中在人工智能顶级期刊IEEE PAMI上近5年发文量位居中国第1,世界第4。实验室还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业界著名国际竞赛中,如国际手势识别大赛、人脸特征点定位竞赛中也多次荣获一等奖。实验室研制的重大仪器也应用到了国民经济战场的第一线。实验室还积极进行国际学术合作,与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模式识别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纪念活动首先由徐波所长致欢迎词,并由刘成林主任回顾实验室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徐波所长表示,30年前,研究所的前辈们高瞻远瞩,科学判断学术发展方向,成立模式实验室,形成了人工智能学科领域研究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模式实验室30年的积累,为研究所在人工智能新时代引领发展、开拓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徐波所长寄望实验室能够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布局前端,瞄准高端,走在时代前沿,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
模识实验室刘成林主任回顾了实验室30年来的风雨历程,从开始筹建到正式对外开放,模识实验室一步步茁壮成长。期间,模识实验室一步步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实验室的大家庭中,研究队伍兼具国际化与年轻化。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的模式识别基础、图像视觉处理、语音语言处理等方向,实验室在2000年后相继在医学影像、生物特征识别、多媒体、类脑智能等方面发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实验室发表的论文数和高水平论文也年年攀升。最后刘成林主任对实验室的未来作出了展望,希望研究人员能够深挖基础研究,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加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加国际交流与人才引进,提升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期望实验室能够迎着模式识别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上一层楼。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实验室现学术委员会主任谭铁牛院士,原筹委会主任胡启恒院士,实验室首任主任马颂德研究员,学委会代表袁保宗教授、谭民研究员特邀嘉宾进行了发言。
谭铁牛院士首先表达了对自动化所以及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深厚感情,感谢实验室几代前辈们奠定的难得的事业平台,感恩一起度过青春无悔岁月的各位室友、朋友。谭铁牛院士表示他一路走来见证了模式识别实验室的发展之路,实验室的场地从模识小楼到自动化大厦再到智能化大厦,自己成长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领域人才。当前模式识别实验室正处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时间,有着大量的机会与机遇,三十年的积淀与努力必将使模识实验室更加繁荣昌盛。
胡启恒院士作为实验室第一任筹委会主任进行了发言。胡启恒院士指出,当前我们赶上了计算智能与人类抢夺工作机会的时期,这在三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三十年来模识实验室的成就值得在模式识别的发展历史里记下重要的一笔。最后胡院士表达了对模识实验室的衷心祝愿与期望。
马颂德研究员回顾了模式识别发展的历史,将30年来模式识别实验室所形成的特点归结为八个字:基础、交叉、开放、应用。马颂德研究员也对模式识别这一领域进行了展望,他引用了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书中的一段话,表示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似乎已经进入了第一个“奇点”,表示实验室应该对人工智能有更多的思考,合理地对待人工智能,迎接并且突破人工智能的发展。
学委会代表袁保宗教授、谭民研究员回忆了实验室建立的过程以及建立初期的不易,也对大家作出了期许,希望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开辟新方向,在模式别的领域实现突破。
纪念活动上,退休职工代表黄泰翼研究员,首位科学院上岗的外国学者普林特博士以及两位学生代表陈文博士、马力博士作为代表也回忆了之前在实验室的峥嵘岁月,表达了对实验室的感激之情,并期望实验室抓住机遇,再迎高峰。
活动下午分别为产业沙龙与学术沙龙,多位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实验室室友们讲述了他们在工作、创业、学术中的体悟与感受,与大家交流心得与体会,让人受益匪浅。
在产业沙龙中,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兼银河水滴科技董事长、CEO黄永祯博士,上海中科智谷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院长刘瑞祯博士,IBM公司全球企业咨询部合伙人和大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陈文博士,中科龙智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伟伟博士,云知声董事长&CTO梁家恩博士,北京盛开互动科技有限公司CEO曾祥永博士,香港智能金融科技有限公司(FDT-AI)联合创始人、CEO、 首席数据科学家柳崎峰博士,中科院电子所信息技术创新工程中心主任兼中科九度公司总裁魏育成博士等室友给大家介绍了所在公司的情况,讲述了工作、创业的经历,让大家对于模式识别技术的落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学术沙龙中,室友王蕴红教授,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介绍了图像视频多维度理解方面的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院长,室友刘青山教授,以“视觉特征学习”为题作了报告。西北工业大学陈景东教授分析了多通道声信号处理及其在智能终端的应用。最后各位室友对音视频特征学习进行了专题讨论,让人收获颇丰。
实验室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国家、北京市、中科院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必将心怀感恩、不忘初心、齐心协力、再续辉煌。当前,正值人工智能领域蓬勃发展模式识别作为的关键分支之一,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感知智能向认扩和融合成为趋势,模式识别认知技术在国家社会各个层面存大量的应用需求,一系列科学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模式识别实验室理当齐心协力、持续开拓,拥抱人工智能潮头在学科发展上再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