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滕继濮
 
他是一名中国科学院的青年高级工程师,却连连摘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他带领的虽然只是个一百多人的团队,心里装着的却是中国动画产业的未来。
他是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是动画领域的艺术专家,他就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中心副主任张之益。

 —— 做法 ——

18个月“结束战斗”

“不要说我,说动画。”内蒙古的儿时生活给了张之益很实在的性格。

2009年8月,一部名叫《麋鹿王》的动画片获得了第13届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并获第27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提名,这是张之益与其团队第二次获得华表奖。

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网络上的评论一向“苛严”而不留情面,而对于《麋鹿王》的评论则大多中肯而略带惊喜,一位网友这样点评说:《麋鹿王》是一部带有诚意的动画巨制,它值得一看,去看看中国动画电影进步的痕迹,在无声中悄然绽放的那一抹惊艳。

“很感动。”张之益听后说,“虽然它还不完美,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但在现有资金、时间条件下,诞生即是某种成功,这也检验了我们动画发展的思路。”

《麋鹿王》的整个制作周期历时仅一年半,而一部同类的美国动画大片最快也得3年。

“动画电影(制作)不能超过18个月。”张之益坦言,这样的速度完全是面对国内动画市场情况,勤练内功,狠抓制作流程管理的结果。“做动画不像房地产,3个月挖个坑,半年盖5层,1年主体完成,投资商可以随时看到成效,而动画不到最后看不到成效。”

2007年,他们首次获得华表奖的动画片《动物狂欢节》,张之益只做了15个月。但是这部片子在他看来最多是一次动画生产线流程管理的“中试”,而《麋鹿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尝试。

因此,《麋鹿王》带给张之益的收获不只是一个华表奖,而是对其动画电影制作流程的检验,对其制作基础的肯定。“前期创作要自己能够承受,找来投资后开始制作,一年半见效果。”他就这样在大投资和长时间这两座门槛前摸索出了自己的路。

对于未来,张之益心里有一个3年的规划,这期间他做的每部动画电影都是对一种产业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缜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严格的流程,他心里装着的不只是某部影片,而要为中国动画的下一步发展趟路。

8年厉兵秣马

1994年,张之益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动画专业毕业,他的同学大多去了中央电视台动画部等相关动画专业单位,而他却作为特殊人才被中科院自动化所引进,这要提起另一个人。

吴峰风,一个懂得艺术的科学家,上世纪90年代担任自动化所所长,他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图形技术对于科研的重要性,也预感到电脑动画作为一项产业必将崛起。吴峰风有位雕刻艺术家朋友,便将自己认识的一位年轻人介绍给他,这个年轻人正是张之益。

进入中科院的最初几年,张之益一直从事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研究,并为自动化所的研究项目做一些演示动画的设计制作。

1995年,美国首部3D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轰动全球,让动画片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也激发了国人创作3D动画的热情。1996年时,北京已有100多家动画公司。

1997年,张之益决心开始组建自己的动画团队,但他暂时还没有组建高手云集的“梦幻”型团队的实力,一切只能从基础开始。这个团队的构成很复杂,有美院的毕业生,有朋友推荐的年轻人,也有没考上大学的高中生。

这几十名年轻人在张之益的感召下走到了一起,但张之益知道,此时他们无论技术还是经验都还很缺乏,当务之急是积累。他们没有急着去做项目、接任务,而是围绕数字影像、多媒体、流媒体等核心运用技术做研究,进行技术储备和创作实践。这期间,他们自主研发出了高效的动画后期渲染系统,并在视频动作数据采集、处理和合成、3D模型的变形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像当初美国的皮克斯和梦工厂一样,这个年轻的团队靠着集体奋斗的精神走过了八个年头。张之益不仅要当他们的导师,还要想办法在经济上支撑着这个团队。

但即使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张之益也不觉得这是问题,反倒是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一直困扰着他。“目的是什么,前途在哪里?多长时间能成,都是不知道的。”爱思考的他只能用信念支撑自己,而这个信念就是:动画电影是动画产业的本体和龙头,动画要走向世界,必从电影开始,动画电影是根本。“如果说我还有一点清醒的话,那就是自信,认为自己所做的有价值。”

凭借这份坚守和自信,从2006年开始,他的团队终于大显身手。从《动物狂欢节》到《麋鹿王》,“具有协作创新精神的人才团队,是现代动漫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张之益说。

—— 看法 ——

便宜的更值钱

一次,张之益去江苏的一家动画制作合作单位。当他把自己价值不到一百万的渲染设备拉到那儿时,当地一位领导问他,放着我们这里两千多万的渲染机房不用,你为什么要自己拉设备来?张之益的回答让人一愣:“你的两千万,我的不到一百万,但是我的更加适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的两千万没我的一百万值钱。”

归根到底,其实是他的理念更值钱。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北京的动画公司从100多家锐减至几家时,张之益就发现成本控制和流程管理是制约中国动画发展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和艺术实践,他的团队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流程,并使技术、流程相匹配。比如,他们的渲染方法就充分考虑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符合自己的制作流程。

“不是贵了就好,够用足矣。”去年买设备也许百十来万,而今年就只需要几十万,张之益不断花小钱买够用的设备,显然比使用不断贬值的昂贵设备更划算。

 任何模式不能照搬

常有人对张之益说,带你参观皮克斯、梦工厂,把美国导演请来合作云云。对此张之益常常付之一笑:“参观看皮毛,皮毛不用看。请人来也不符合国情,养得起一个导演,未必养得起他的十八个助理。皮克斯、梦工厂做起来之前他们看的是谁?显然没有。”张之益是个实在人,即便是学习也要“捞干货”,要符合国情,要学精髓。
张之益还举了日本动画发展的例子。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二维动画水准就已经登峰造极,可就是这样,日本的动画硬是打出一片天。由于其动漫制作行业的充分竞争,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管理模式,不断“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发展模式,所以至今仍保持着活力。

张之益主张学就要学精髓,任何模式不能照搬,否则仍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必须闯出适合中国特色的路子,所以他提出了“18个月做电影”,所以他有了“便宜更值钱”的理念。

—— 想法 ——

培育“大动漫”产业

多年中科院工作的经验,不仅使张之益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也使他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拓展了思路。

近两年,张之益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的“大动漫”的概念。“不是因为我在中科院,就说以科技为先导,而是环顾了现代动画发展的趋势,考虑了我们的国情才这样说的。”

CG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动画的成熟,现在,大量三维影像、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技术正不断出现,而这些新科技的诞生,又使动漫走入了军事、教育、建筑、医疗等更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大动漫的产业观将无比广阔,中国动画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后发优势,除了成本控制、流程管理之外,大动漫的产业观是必备的后发优势之一。”

这样的提法体现出张之益对中国动漫产业的思考,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我国的动画人才打通了就业的管道。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度堪忧,而每年的相关人才就有十几万,这些人的就业状况让张之益觉得很揪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为出发点,他的“大动漫”对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大动漫’并不虚幻,比如,动画与虚拟现实相结合,可以让客户通过演示系统更加全面地了解房地产商的房子。”张之益介绍,在国外动漫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既提供了方便,又创造了愉悦和价值。

“如果‘大动漫’产业得以发展,便找到了动画人才甚至是教育的突破口。”张之益坚定地说。

追赶“阿凡达”

刚刚上映的3D立体电影《阿凡达》引发了严冬里又一拨的观影热潮,张之益对其的关注却在电影之外,“《阿凡达》创造了立体电影的视觉美感。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因为这一点。”

“蛰伏”14年,卡梅隆带着一部立体大片高调回归,并说了一句“2009是3D元年”。

“这句话有着双重含义。”张之益读懂了《阿凡达》的深刻内涵。首先,美国3D动画发展了15年,到了2009年已经全面成熟;另一重意思是空间电影已全面诞生,3D立体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成为2009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威尼斯电影节首次为3D立体电影设奖都是很好的例证。

“3年后立体银幕将会很快普及,立体电视也将会出现。立体的影视艺术已经真正诞生,影视语言的空间化突破将会更加普遍,这一点毋庸置疑。”张之益显得很兴奋。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无不体现出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仿真为动画创造了新的视觉感受与画面语言,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曾说:电影技术不断革新,立体电影将是未来电影的趋势。

将真实的世界展现在大银幕上,无疑影视空间化的最大优势就是动画。对于立体时代的来临,中国动画人应该怎么做?

“要有包抄战术和追赶精神。”张之益说,包抄是说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追赶得上,不仅如此,还要努力实现超越;追赶精神是考虑实际国情,不可盲目自大,要有学习的精神。

“我的下一步影片将全部立体,中国的电视动画也要立体。”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1/06/content_142285.htm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