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最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德荣忙碌起来,但心里很高兴。自今年1月1日起,他担任了《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神经网络汇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的主编。
 
与前任主编的交接工作自去年9月就已经开始,在经过4个月的工作后,“作为期刊主编的工作难度和强度并没有觉得比预期的大多少,对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只是没有想到有少数作者在收到拒稿通知后会来信争辩要求重新审稿,我花了很多时间跟这些作者解释”,刘德荣在1月26日发给《科学时报》记者的邮件中写道。
 
主编任期长达6年,同期,刘德荣还要完成好本职科研工作。不过,与那么多顶尖科学家竞争而最终胜出,将是一位研究人员人生简历中最漂亮的一笔。对于他所在的自动化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而言,今年的成绩也相当漂亮,实验室的另一位研究员、自动化所副所长王飞跃也在今年同时担任了IEEE旗下另外两本期刊的主编。来自同一实验室的两位研究员同时出任两位国际期刊的主编,对于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智能研究领域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这将对扩大中国科研院所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有种荣誉感。”这两位主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面带微笑。
 
层层遴选
 
就在两位中国主编走马上任前夕,一家国际学术期刊接受由计算机程序“撰写”的假论文并索要出版费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接受假论文的期刊——《开放信息科学期刊》(TOISCIJ)主编黯然辞职。
 
学术期刊如何坚持学术性而不受经济影响,在国内期刊界争论已久,新晋主编刘德荣在面对《科学时报》的这个问题时答道:“学术期刊首先要以学术为主,如果学术期刊是以盈利为主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学术期刊了,至少不是好的学术期刊。当然,让学术期刊做赔本生意也不大可能,所以两者必须兼顾。我认为应该把学术放在第一位,一个期刊在学术上做好、做出名以后,既兼顾学术又盈利是完全可能的。”
 
IEEE对旗下120多份学术期刊的经营策略是,一般低于同行之平均价格出版高品质之刊物,以期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保持增长。IEEE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组织之一,目前有超过36万的个人会员,是信息领域包括自动化、计算机、电气电子、半导体、通讯等领域最著名的学术组织。
 
IEEE的各个学会对其麾下的期刊都格外重视。刘德荣担任主编的《IEEE神经网络汇刊》就是目前信息科学领域里的顶级期刊之一。据最新的SCI数据显示,《IEEE神经网络汇刊》在全世界所有电气电子工程(EE)学术期刊排名第11位,在所有人工智能(AI)学术期刊里排名第4位;这本期刊在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领域一直是国际排名第1。3年前,《IEEE智能系统》杂志在所有IEEE期刊中排名第5,现在仍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号期刊。今年《IEEE智能交通系统汇刊》也已在交通领域的所有期刊里排名第1。信息领域的科研人员都以能在这几本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荣。
 
正因如此,每到遴选新主编的时节,IEEE各学会的理事会必要繁忙一阵,在大大小小多次会议之外,还要对候选成员进行电话交流和面试。对于一本期刊的主编,学会要求的不仅是其学术水平,还要求此人有管理技能,“怎样使这本杂志办得更好”之类的问题,基本上是每位候选者的必答题。
 
当然,一位候选的研究人员此前的工作、学术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成为候选人之前,就要积累很高的人气。比如,在做编委时,该候选者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对来稿掺杂私人感情等早就在众人的观察之中。
 
从王飞跃和刘德荣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王飞跃早在1997年获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正教授职位。他曾经坦承:“从出国留学的那一天起,我就打算要回国工作,但我不想给人一个印象,说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才回来,所以我要在美国当上正教授后才回国工作。”
 
在1997年回国之后,王飞跃的“国际步伐”并没有停止。他于2005年担任了国际IEEE ITS(智能交通)学会的主席。他曾说:“我是从会员、理事、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就像当初我在旅美华人科协,也是从会员、分会长、总会副主席、总会主席,一步步走过来的。”
 
刘德荣则担任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计算智能实验室主任、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生部主任以及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系两个系的终身教授。刘德荣说:“一直就没想着留在国外,肯定要回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回国之前,刘德荣借着一年的学术休假机会来国内考察了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最终还是觉得中科院自动化所最合适,因此,没有再犹豫,回到了原来读硕士研究生的自动化研究所。
 
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做IEEE旗下期刊的主编和编委成员都没有薪水可领,虽然是一份兼职工作,但工作量并没有为此而减少。王飞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每天至少要花费1个多小时来为它服务。”
 
尽管如此,王飞跃还是欣然出任了两本期刊的主编。自2009年1月1日起,他分别被聘为IEEE智能交通系统学会的《IEEE智能交通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主编,以及IEEE计算机学会旗下《IEEE智能系统》(IEEE Intelligent Systems)的主编。
 
不过,最令王飞跃高兴的,还是他为IEEE一手创办了《IEEE智能交通系统杂志》(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
 
这本期刊的诞生也十分曲折。“我作为首任主编,2006年出版了第一期试行刊之后,不期遭遇学会的‘财政危机’,完全是由于IEEE改变收入和成本计算方式并不准动用储备造成的,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特别是自己无法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杂志上,结果使《IEEE智能交通系统杂志》没能按预期在2008年正式发行。”王飞跃说。
 
2009年,这本期刊终于如愿以偿抵达了期待已久的读者手中。王飞跃在其博客中写道:“今天收到第一期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心里非常高兴。从我竞选IEEE智能交通系统学会主席时提出创办该杂志的设想,到此时此刻看到它就在眼前,已整整过去了5年。”
 
在王飞跃和刘德荣身上有一种特质:不怕麻烦缠身。刘德荣就给予同行这样的建议:第一,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好,同时也要履行自己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的责任,比如为自己领域的杂志审稿等等;第二,时机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跟自己领域的期刊主编自荐一下做杂志的编委。
 
他说:“要成为杂志的审稿人,只要跟杂志主编自荐一下即可。另外,对国际期刊来讲,学术成就之外还要求英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
 
国际刊物的英文要求
 
尽管表示对国内外研究人员的论文一视同仁,但两位主编很愿意向同行介绍如何增加论文录取概率。
 
每本期刊各自的特色,需要投稿人细细揣摩。王飞跃介绍:“《IEEE智能交通系统杂志》偏重于应用和会员交流,而《IEEE智能交通系统汇刊》只发表学术论文。”
 
“如果可能的话,研究人员在一篇论文完成后,能够请母语为英语的人帮助修改一遍稿件。”刘德荣说,“我经常在作报告时会讲如何写英文文章,以提升录用率。我自己就是从不会写英文文章到会写,是导师一个字一个字教出来的。我建议,国内还是应该开办一些英文论文写作班。”
 
与中文论文相比而言,“有质量,但没有数量”是刘德荣对国内英文论文现状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的期刊之所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较低,原因之一就是英文论文太少。
 
“国外的研究人员普遍阅读的是英文论文,而国内多是中文论文,虽然《中国科学》等国内期刊也出了英文版,但数量毕竟太少。提升国际科研影响力,需要一大批有质量的论文来支撑。”刘德荣说。
 
国内研究人员在向国际期刊投稿时常常会遭遇到拒稿,刘德荣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英文表达不够准确,有些共性问题最好在投稿前找母语为英文的人把把关;二是文章太短,内容不充实,这往往也说明研究工作没有做透。
 
审稿人的心态值得分析:当见到两三页的论文时,可能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拒稿,而见到二三十页的论文,就会相对专注很多——无论从尊重对方劳动还是从求知欲来看,这都是一个普遍的心态。
 
王飞跃说:“中国人做主编,希望能够保证我们的科研成果受到公正的待遇。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我们自己的科研人员起到鼓励作用。只要静下心来,有真功夫,我们的科研人员就能够成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