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晚年开创的智能科学的思维和智能科学研究开启了知识革命,其关于“工程控制论”、思维科学、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人-机共创”的智能系统等理论已经取得应用性突破,智能搜索引擎的面世是其标志性成果。

人民网科技频道“理事长谈学会”系列访谈就此话题专访了戴汝为院士和自动化所博士尹红风。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人民网主持人魏艳]: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科技频道“理事长谈学会”系列访谈。今天来到演播室两位嘉宾来自中国自动化协会两位老师,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首先为您介绍的这位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戴汝为,请您和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08:29]

[戴汝为]:各位同志,大家好。  [08:30]

[主持人]:我们的第二位嘉宾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也是戴老师的学生尹红风博士,欢迎您。  [08:30]

[尹红风]:各位网友大家好。  [08:30]

[主持人]:非常欢迎两位老师来到演播室。说到自动化,我来理解自动化都是很字面很肤浅的意义,但是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我们经常听到信息自动化、机械自动化。但是如果让我说确切的含义,我应该是说不出来,请两位老师介绍一下自动化具体的含义是哪些?  [08:31]

[戴汝为]:我想局部了解的自动化,一个是体力劳动的自动化,来自繁重的一些事情——本来是由人来做,现在由机器来做。那是体力劳动的自动化,这个大家好理解。另外,脑力劳动的自动化。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一些。现在体力劳动自动化问题解决得比较好。脑力劳动的自动化这里头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有一部分脑力劳动自动化可以做到,但是有一部分就是现在利用机器来做,或者用来代替人的,这还是并没有做得很好的。  [08:34]

[主持人]:其实这个过程我们先经历一个体力劳动的自动化,然后现在发展到我们要进行脑力劳动的自动化。  [08:35]

[戴汝为]:可以这么说。  [08:35]

[主持人]: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有了自动化这个概念的?我们要去对比如说体力劳动开始进行自动化了?  [08:36]

[戴汝为]:我自己感觉,人类从他的发展中,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些问题。像体力劳动,也比较早的。当然这是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可能也是比较景气的时候,它有很多,比如它有一些需要人来做,费人的工夫太大,自然会想到是不是用机器来代替。  [08:36]

[戴汝为]:体力劳动,做起来也是比较早的时候,是体力劳动的自动化。进而就想到,是不是脑力劳动也能自动化,尤其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有了计算机这样的一些工具,脑力劳动没有实现它的这样一个自动化。  [08:36]

[主持人]:说到这里,我其实有一个疑问,你像我们说体力劳动自动化,可能我们理解挺形象的,过去我们需要耗费很复杂的体力去进行一些工作,可能我们先按一个按纽,这个机器就能帮我们完成,但是脑力劳动自动化,是不是我们将来不用动脑子,什么问题都不用去想了,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08:36]

[戴汝为]:不是这样子。现在,因为大脑有一个不同的部分,像脑子里头有一些需要做的部分功能,作为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可以自动化的,但是有一部分现在还很难,将来是不是能行,这都是大的问题,就是脑力劳动自动化方面。  [08:37]

[戴汝为]: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看见您了,这是见了一面了,下一回再遇见您了,也认识了,您是在电视台做主持这样一个事情。这是人容易做到这个。但是机器要做到这样子的话,那就是很难,即使再过很长时间,要那样子机器来做,这还是很难的。  [08:37]

[主持人]:像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比如说有一面之缘的人,可能过了很久,或者过了很长时间,再见面我们觉得脸熟,但是不认识了,具体想不起来在哪见过了,将来有没有可能实现我们第二次再见到这个人,会给我们反馈一个信息,像人脸识别的系统,我们看过之后,给我们反馈一个信息,我们在哪哪见过,这算不算是脑力自动化或者信息自动化领域?  [08:40]

[戴汝为]:我自己认为这也属于一部分。有一些部分慢慢可以把它变成用机器来代替,但是像人那样子的,有一些还是很艰巨的,甚至有一些是一时做不到的事情。  [08:40]

[主持人]:请尹博士给我们举两个例子,脑力自动化技术具体会应用到哪些方面?  [08:40]

[尹红风]:其实计算本身,本来原先都是人用脑力来做的,都是非常大的脑力劳动,现在计算机做,计算本身已经解决得非常好,而且又快又准,因为自动化不知不觉就在我们当中,比如说用的电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计算问题可以解决了。但是我们人脑的思维有很多很多方面。刚才戴老师讲的人的识别问题,包括手写字的识别,戴老师也是在我们国家开创汉字识别系统的一个先驱者。后来我们也把它做成真正的手写识别系统,我觉得这些系统做得都不错了,因为识别系统是人的脑力劳动。  [08:41]

[尹红风]:另外,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谈话,自然语言理解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括语音识别问题,解决得还不如汉字识别解决得好。就是说这些问题,有很多研究、很多方面,都在等待着我们在下一步去研究和发展。  [08:43]

[主持人]:但是的确已经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比如说我们以前手机在没有汉字识别系统之前,需要去输入,现在手写都很方便,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便捷。  [08:44]

[主持人]:说到戴老师,我觉得可能大家也不是很了解,我给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戴老其实是钱学森的学生,我们知道钱老的很多事迹和经历和我们航天事业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具体到自动化的一些研究,我们可能还不是很了解,特别是钱老晚年对自动化领域的研究,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08:48]

[戴汝为]:这个方面我还是知道一些。钱老1955年从美国回来,他在美国的时候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当时他在美国是力学家,非常有名的力学家,和他的老师冯·卡门,他也是在国际上非常有名的。  [08:48]

[戴汝为]:但是有一些事情大家不知道,他在回国之前,当时有一些美国国防方面的工作就不让他参加了。他在美国当时就只能做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他就写了一本书叫做《工程控制论》。回国时,他就带了那本书回到中国了。那本书讲的工程控制论已经是和控制学有关系,和航天这些东西都有关系。现在来说航天,大概一个目标要是很准确找到它,那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他在美国时写的《工程控制论》已经是在控制方面、在自动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很重要的工作。  [08:48]

[戴汝为]:大家只知道,钱老在美国的工作是力学家,实际上我觉得他回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力学家了,他做了很多自动控制、自动化方面,都做出来了杰出的贡献,他有自己的书主要是那时候带回国,我们那时候也知道一些。  [08:49]

[主持人]:您觉得钱老对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对我们这个学科后来这几年的发展,它有什么样的意义?  [08:49]

[戴汝为]:我觉得自动化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我觉得从国家的需求,从世界的发展来说,在航天方面的一些工作,我自己感觉,钱老回国这个方面做出的杰出的贡献还有工业自动化方面。像我们研究所、声源自动化所都是做自动化方面,面就不太一样。作为钱老来说,这样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他对这些方面都有过贡献。我觉得他都是在这个方面掌握得非常好,但是由于他工作的关系,他在航天方面、在自动化方面有着大家都知道的贡献。  [08:50]

[主持人]:而且据我所知,咱们学会的成立也是和钱老有着很大的渊源?  [08:50]

[戴汝为]:对。那时我大学刚毕业,但是我那时候就在自动化所了,他是我们自动化学会的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所以他当时是很不简单,因为自动化研究所在当时科学方面是采取了很重大的措施,成立了四个新的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是其中的一个。大家都知道,钱老当时是一个力学家,他是学会的理事长,因为在当时来说、在科学来说,也是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学等成立了四个研究所。钱老是做力学研究所所长,因为他是力学大家,在国际上有名的,但是他作为我们自动化学会的理事长,做了两届。所以他对在美国的,尤其是美国军事方面的工作,就如大家所知道的,早期他是参加过的。这些工作当然与航天的研究是有密切联系的。  [08:50]

[主持人]:我们知道,戴老师是师从钱老,尹博士又是戴老师的学生,这样一个很奇怪的关系,对您来说,对您的科研生涯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08:59]

[尹红风]: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我从戴老、钱老治学精神,创造的环境,我是受益匪浅。另外,我跟他们学习,包括后来钱老晚年的研究,思维科学、智能科学这个方面的,我看到他的这些文章,我觉得使我收获很大的启发,我就开始在这个方面探索,把钱老的一些思想变成理论,我在逐步地想办法把这个理论变成技术,甚至变成产品。  [08:59]

[尹红风]:刚才戴老师讲了,钱老在自动化早期的贡献,从咱们国家导弹、火箭本身也是一个自动化问题,但是钱老说到脑力自动化,就是说钱老晚年讲了一篇文章关于思维科学,就是要研究人脑自动化,就是研究人是怎么样思维的。这篇文章是80年代他发表的。我觉得这篇文章是钱老开创了个新的方向,后来整个脑力自动化就讲人工智能或者智能科学,但是钱老研究的方向,因为我当时的专业就是研究人工智能的,他讲的方法非常有道理,他是研究人的思维,把思维分成三部分,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08:59]

[尹红风]:逻辑思维是刚才我们讲的计算的一些问题、一些数学的推理证明这些逻辑思维的范畴,那么东西是研究比较多了,但是另外一种思维叫形象思维,刚才你讲,我见了人一面了好象熟一点,但又想不起来了,就是人的意识里你知道,但是又说不清楚。还有我们通过一些判断,凭我们的直觉做出判断,很多时候也是非常好的结果。这些东西,当时大家觉得很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但是钱老说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并且在研究上有一些突破。  [08:59]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思维科学,我之前在搜索咱们自动化关键词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像您提到思维科学,像刚才说到人工智能、人-机共建,这些词汇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挺复杂的词汇,我们挺难理解的,但是真正像二位老师做这个研究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些词很专业,经常可以接触到很基础、很理论的词汇。请您给我们介绍自动化领域中,对我们来说比较生僻的词我们该怎么理解它,比如说像人-机共建、人工智能等等。  [08:59]

[尹红风]:这些问题看起来好象离我们很遥远、很复杂的问题,其实你仔细想,现在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现实了。我们今天的谈话也是很思考,这些问题其实背后有人的思维本身、我们脑的本身,有一个非常科学、非常复杂的一个机制在那个地方,这些机制,钱老是我们是可以研究的,并且这个研究是用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并且我们后来想这些东西,是应该由网络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知道互联网是一个大网络,后来我们研究发现,我们模拟一些脑神经网络,也可以模拟思维。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现在使几亿人连在网上,这几亿人很多人的识别问题,我们的自然语言理解问题,这些问题是远远比机器要好得多,我们可以把人的智力和机器结合起来,这就是人-机共建。  [09:01]

[主持人]:像人脑的思维,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实现对它的模拟,我们现在可能能够联想到最形象的一个成果就是搜索引擎,还包括数据库,就是说,很庞大一个内容的数据库,但是我们通过搜索就可以找到相关的东西。所以搜索引擎应该算是信息自动化目前来看比较前沿的应用成果了吧?  [09:02]

[尹红风]:我觉得搜索引擎是你刚才讲的,在我们现在网上可能有几十亿或者几百亿网页的信息,我们瞬间都可以搜索出来。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自动化的成果。但是这个搜索引擎本身它还是基于信息检索理论。就是说这些理论其实很早就有了,只不过现在把它用到这么大规模,把它进行排序,他们有一些新的算法,因为太多了,将哪些排在前面,哪些排在后面。其实最基本的原理,在过去十几年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但是你发现我们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垃圾信息,有很多有害的信息,有很多是不真实的信息。就是说很多信息发展到一定程度下,对我们不见得是很多是帮助,反而有时浪费我们很多时间。  [09:02]

[尹红风]:我们下面要做的话,我觉得钱老的思想和思维的研究,就是把信息变成一种知识,我觉得更加直接、更加方便地服务于人,我觉得这是将来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下一代搜索引擎,或者叫智能与艺术搜索引擎,能够理解内容、理解人,给人的结果就像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而不是像计算机一样给你很多的网页。  [09:02]

[主持人]:我们下面要做的话,我觉得钱老的思想和思维的研究,就是把信息变成一种知识,我觉得更加直接、更加方便地服务于人,我觉得这是将来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下一代搜索引擎,或者叫智能与艺术搜索引擎,能够理解内容、理解人,给人的结果就像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而不是像计算机一样给你很多的网页。  [09:02]

[尹红风]:你想做一个搜索总要得到一些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结果直接给你,因为我们了解这个信息,也了解你的需要。  [09:03]

[主持人]:但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因为每个人的需要都不相同,我们怎么了解每个人的需要?  [09:04]

[尹红风]:你说得非常好,每个人需求是不同的。现在搜索给每个人都相同。因为你用的时候,它能够越来越了解你,就像我们的谈话一样,我们越谈越多我就知道你问的问题想问哪个方面,你需要的是哪方面。因为我们和计算机是密切联系起来了,你去了解这个系统,这个系统也了解你,刚才我们讲人-机共建,或者说人-机共存的共同建立这样一个智能系统。  [09:04]

[主持人]:我可以不可以把它理解为,这个搜索是针对我这个人用它这个搜索,它是会对我有一个记忆的,会记忆我的搜索的东西,或者我个人的偏好,或者我的一些习惯,给我去我想要的信息。  [09:04]

[尹红风]:其实是可以记忆的,但是里面牵扯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将来要经过你允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情况下解决好,不然我们可能有些理解起来有其他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完全可以做到,因为我在美国雅虎做了将近五年,我们就可以把人的搜索信息,他看了哪些网页、看了哪些广告,哪些广告没有看,我们全部搜索整理起来,我们在做广告的时候就可以针对他喜欢哪一类广告,就是他喜欢的广告,就不是随机地给他。  [09:07]

[主持人]:这应该是我们下一步智能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说到尹博士,您说到在雅虎工作很多年,而且您个人的经历是海外求学,如果让你比较一下,比如说我们国家自动化产业领域的发展,和国外产业领域的自动化发展您会怎么看?  [09:08]

[尹红风]:基本上我做计算机里面的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整个自动化范围很大,我只是就自己涉及的一些领域,我自己提一些看法。最近我觉得有几点你可以看到整个信息界在急剧变化,Iphone和Ipad推出来以后,现在iphone的产值上个季度已经达到100亿美金了,ipad可能达到将近20亿,这两个产品已经占苹果产值的60%,这些东西是三年前还不存在的,就是说这些东西你可以看到终端变化是非常快的,并且大家很多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很多厂家在推出平板电脑。  [09:08]

[尹红风]:另外我们看后台的云计算,现在可能在国内也很热,其实踏踏实实是在国外做了很多事情。包括云计算,大概四五年我们所有的东西在它的云计算上来运行。就是说这个云计算可以把我们一个问题,你刚才讲我们的信息量非常非常大,几亿、几十亿,我们人也有几亿人,它怎么去处理?它可以分布在几万台,或者几十万台处理器上来解决、处理这个问题,然后它做一个平台。原先我在雅虎做了很多这个方面工作,那些工作非常耗时,要收集处理这些工作,要建立这个系统,要建几年,但是同样大概几天,或者几个小时就可以把这个建起来了,就可以运行你的算法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革命了,就是计算平台的革命。  [09:08]

[主持人]:说到尹博士的经历有一个小的花絮,我在看您的个人经历介绍时,我当时没有看到您的照片,只看到文字版的介绍。我当时觉得您的经历很丰富,我想象当中,您应该是一个稍微年长的这样一个老师,看到您的照片觉得您特别年轻,应该是我们国家科技人员发展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的力量。  [09:08]

[主持人]:所以说到人才培养,既然您是戴老师的学生,戴老师就很有发言权,特别是对于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您是很有发言权的。而且我们好象印象当中,我们在大学里接触的自动化专业,都是很热门的一些专业,基本上大学都在开设这个专业,有很多学生去学习,而且每年报名的学生都很多,所以对人才培养这块请您介绍一下?  [09:09]

[戴汝为]:我觉得人才培养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同时也还有一条,就是带研究生。当时我们也通过这个工作尽自己的职责,一个人力量还是很小,不管怎么我们还想在这个岗位上一方面自己做研究,一方面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培养研究生。  [09:09]

[戴汝为]:我最近也看了一下,有人问李政道,就他的经历来说,你是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学生,他们带博士生是那样子的,人不是很多的。就是老师也要多,这样慢慢国家就培养出人才了,队伍也就壮大起来了,人也多起来,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学生。  [09:09]

[主持人]:据您所知,国内在自动化领域的人才现状是怎样的情况?怎么样的分布?比如说中青年的力量有多少?我们男女的比例是多少?因为我们印象中,学自动化的都是男生居多,女孩子比较少,是吗?  [09:11]

[戴汝为]:是这样的。我所接触的部分也是科学理论研究所,这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学生不是太多。尤其你刚才也说到,女生确实更少一点。但是其实男女平等,女性也能够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因为学自动化也会有一点影响,因为有一些人感觉自动化还有体力劳动自动化的感觉,其实现在更多是脑力劳动的自动化,我想女生有时候可能学得比男生还会好一些。  [09:11]

[主持人]:可能大家主观意识会觉得女孩子会对这个学科有一些偏见。而且可能也和家庭、家长的观念有关系。  [09:11]

[主持人]:说到自动化,其实我个人认为,它应该是我们整个大学科里产学研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因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自动化应用的例子,所以对于学科产学研应用,自动化领域应该是比较有发言权,在这个方面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09:11]

[戴汝为]:有时教书或者培养学生,用一些思想影响他们,让大家了解到自动化这样一个专业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脑力劳动的部分职能,由机器来代替,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你把人累得够呛,你就是开夜车搞一些事情,有一些智能能够由机器来代替的话,这样这个发展前景会快。  [09:11]

[尹红风]:我觉得戴老师研究团队做得非常好,因为自动化本身不仅仅是纯理论的东西,还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数字识别,我们一进来也是做这个方面的识别研究。当时我们手写识别系统也都变成现在先是理论研究,后来是这些产业了。比如说汉王主要人员都是从戴老师的研究团队里出来的。  [09:12]

[主持人]:像手机手写智能的研究,大家在媒体上会经常看到宣传,未来我们可以实现汽车无人驾驶,未来实现家里的情况,可能我不在家里我就可以把电视机打开,我不在家里就可以把热水器打开,我觉得这些也是我们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从目前来看,目前我们在做相对比较前沿的研究是集中哪几个领域?  [09:34]

[戴汝为]:有一些情况我们不是直接参加,我们不太清楚。我觉得刚才你提到钱老,我想在航天那些方面,钱老是大家了,他的情况大家也很了解,对自动控制这些方面也是非常清楚的。这是一些大的部分。我想也肯定会在这方面用到。而且自动化现在来说,在这样一些新的技术,国内也是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由于国家太大,做哪些具体的,我们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据我们所感觉到的,比如说学生的培养,或者类似的方面也在搞,也有搞自动化控制、自动化的,而且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09:34]

[尹红风]:对我自己来说,我只是自动化里的一个领域,我后来一直在做互联网系统里,然后在下一代搜索引擎里我们想做一些切实的工作,希望钱老这些思想,包括他的这些方法,比如说复杂巨系统、综合集成智能系统、集大成成智慧、人-机共建的系统,刚才我们都提出来了。我觉得这些条件,就是钱老提出的这个思想,现在去实现他这个大的蓝图已经具备了。  [09:34]

[尹红风]:但是讲到思维科学的时候,我记得钱老讲,这是一个科学革命,必将带来技术的革命,我觉得现在基本上可以看到我们可以开始这个革命了,从信息技术转到知识技术。因为我觉得信息像水一样,当水很少的时候,干旱的时候,我们需要水,当水太多的话,一下子变成洪水了,我们需要把这个水治理起来。我们想下一步真正把这个信息用起来,我们就把信息变成知识,然后应用知识就像人用自来水一样得到纯净、方便的应用,这就是我们现在致力去做的事情,这需要下一代搜索引擎,或者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几年我和戴老师讨论时,当时其实日本有一个计划,叫第五代计算机计划。  [09:34]

[尹红风]:包括为什么钱老研究科学思维,可能与那个都有相关联的。日本当时在80年代经济也是非常发达,可能也是像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形势,他们做产品也非常精致,但是我们对人类科学方面的贡献还不够大,所以我们做一个计划,就是政绩计划,实现对人类的科学做一些贡献。当时钱老研究的科学思维,他把思维分成几部分,我们当时根据钱老的理论分析,日本做这个计划主要是模拟日本的逻辑思维,把逻辑思维运算提高多少倍,当时我们看到逻辑思维只是一小部分,这种计划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也可能真正成功,过几年之后这个计划果真失败了,后来到底是什么是智能计算机,当时我们也不太清楚,我们现在研究的下一代搜索引擎,能够理解人的知识,能够很方便回答人的问题,岂不就是智能机吗?但是这个概念和原先完全不一样,现在的信息规模、参与人的规模和处理能力是远远比原先的设想大得多。  [09:34]

[主持人]:下一代智能搜索引擎发展方面,国外有没有什么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09:35]

[尹红风]:大家都叫智能计算机,我觉得真正可以给人用的还不多,因为做一个小的知识系统是不难的,比如说在某一个领域里。我们的目标是建一个人类的知识库,包括各门各类的知识进来,现在国外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我们现在把钱老的思想,怎么样建设这个巨大的知识库,就是把后来的这些思想人-机共建,把所有的知识、数据,把网上的人全部集成起来,我觉得这个方面,从钱老的思想我们是领先的。  [09:35]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我们需要水,但是如果没有控制来得太多,可能就是洪水。其实我们在之前的访谈也有网友提到这个问题,近几年我们互联网技术发展得很快,搜索引擎技术发展得很快,现在有了搜索引擎也会导致负面的情况出现,比如人肉搜索,未来我们如何规避相对负面的一些情况?  [09:35]

[尹红风]:一方面我们从技术上解决负面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是解决人本身的问题,如果人本身是负面,不可能产生正面的东西,我们不能只是追求完全的利益也要考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对整个人的帮助。  [09:35]

[主持人]:可能还需要主观的人去决定要去做的情况。说到学会的一些工作,其实我们知道,学会本身除了肩负科学研究,肩负着学术交流的职能之外,它本身还有一个科普的职能在里面。我们知道学会每年都会做一些本身的工作,比如说给老百姓科普一些活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09:36]

[戴汝为]:自动化学会和我们国家是有关系的。曾经有一个阶段,那时候是和自动化所在一起的,有一个自动化学会,它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国内的情况,有一段时期基本上学会还要不要存在还成问题的,所以受到一定的影响。现在学会已经恢复了,而且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学会现在人也比较少,但是也在那做工作,像您说的这些情况,现在已经有很大的好转。我们那儿一个是自动化所、一个是自动化学会,这两个是独立的单位。像我本人,我是在自动化所的研究员,但是我又是这个学会的负责人,是这样一种情况。现在的情况可以说学会受到一段影响,那是国家情况,本来学会早期,比如说钱学森钱老在那里做学会理事长,做了两届,但是话又说回来,他回国以后,他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他在学会上花的时间也不是很多的。可能他的其他的工作更迫切一些。后来基本上学会的工作就是由另外一些同志做,中间停止过一段时间,现在已经恢复了,情况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对全国来说都是的。  [09:36]

[主持人]:说到信息网络安全,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当时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到,我们未来要在八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有一个领域就是信息网络安全领域。由此可见,这个领域对我们国家整个科研的发展是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里面,所以对于未来前沿的发展,比如说像中科院,我们知道每年都有2050计划,我们有哪些规划性或者前沿性展望呢?  [09:36]

[戴汝为]:因为我们的自动化所只是院里的一个单位,还有计算机研究所,还有其他的一些研究所。刚才您说的就是院里面那几个研究所合起来,我们所也包括一部分,讨论准备的一些工作。我们的自动化研究所中间也受到过一些变动,有一些所为了自动化的重要性已经分了,比如说沈阳有沈阳的自动化所,合肥有合肥的自动化所,各地的情况不太一样。北京原来老的自动化所变成搞航天方面的研究所,可能又成立了一个新的自动化研究所。时间当然也没有原来那么长,人员也是后来新的工作人员,它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虽然名字还是那个研究所,但是很多老的人确实也都分到其他单位去了。  [09:37]

[戴汝为]:我自己很清楚,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当时有好几位科学家从美国刚回来,钱老也是刚回来的,和自动化所的关系应该是很密切了。可是后来自动化所就分出去了,就成为了国防方面的研究所,我们这个研究所也分出一些人,地方的比如合肥、东北等等研究所。所以现在自动化所的情况,我大学一毕业就到这个所,50年来我觉得它的变化很多,所以现在让我说自动化的一些情况,我都说不清楚。因为我在这个所里也就是一个人,另外这个所有很多的变迁,我知道很多分出去了,但是现在剩下的不多,就像老母鸡分出很多小鸡去了。  [09:37]

[主持人]:这有一位网友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网友问,刚刚说到人肉搜索应该不全是负面的吧,我觉得比现在的搜索更强大,等到哪一天可以真正达到人肉的效果,那样的搜索技术是不是才是真正的强大呢?  [09:37]

[尹红风]:我想搜索技术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同样一个东西,一把刀你可以正面地用也可以负面地用。任何东西就看我们人怎么去应用这些技术。另外,我想他还讲到将来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方便。  [09:37]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叫“沙悟净”,他说,都说有成果的科学家不愿意去做科普,做科普的都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两位嘉宾无论在科研和应用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两位嘉宾对于科普的态度是怎样的?  [09:38]

[尹红风]:我觉得科普很重要。但是,我自己也觉得,比如,有一些在那里真正做研究的人,有一部分人还是很有才能的人才能把科普写得好。  [09:38]

[尹红风]:比如说,我也觉得科普很重要,但是我要写出科普来,我觉得写得不好,我觉得这是有点不一样的。你做研究,你是在自己的那个方面去深入。所以有时你认为你和别人说话别人也听不太懂,你到底在那叨叨什么,这里有不同的人。  [09:38]

[尹红风]:我觉得有的科学家,科普是写得很好的,我觉得这样的人是有的。有的人,就不太行,可能我这么说不太好,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科普很重要,对让大家了解很多东西,不是你自己高高在上就如何如何。但是写科普有一种情况,它也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因为你让很多人更了解你得到的心得体会,你研究的成果,这是很好的。  [09:38]

[尹红风]:但是能够写科普,我觉得这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钱学森先生,我们从前去跟他说话,他就说我听不懂,不知道你说什么,你就是跟他大哥一样地去说话,他也要你讲得比较能够把这个问题抓住,又能够比较通俗地给他讲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09:38]

[尹红风]:我觉得应该强调、鼓励现在做研究的人应该重视科普的工作,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是做研究的人写科普就能写得好,或者他不愿意去写,还不是这样。有一部分人可能觉得,我做的都是一些深奥的东西,不愿意去写,这个态度是不对的。  [09:38]

[主持人]:态度转变的问题。  [09:39]

[戴汝为]:应该鼓励大家,比如我们有时开会,你们写写科普的东西。从我来说,我觉得,我写的一说出来,就像和年轻的学生谈话,他不是搞这一行的,有的一谈他就了解就讲得清清楚楚,我们要是跟人家谈,谈了人家还听不太懂,这是有这个方面的影响,我倒不是说都是那样。有的人觉得高高在上,我做的东西是很审稿的,不愿意去做,那是不对的。因为科普其实是很重要的。  [09:39]

[戴汝为]:而这一点,我觉得钱老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什么都看,而且有时他自己也会去写这种东西,但是我们一看怎么这样。我到他的办公室,差不多都是小人书他都看,我们都觉得那个东西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但是不见得人人都是这样的看法,但是他对科普的东西,认为要看,认为要写科普的东西也不是很容易,不是你就可以写出来,他不是在知识具体层次之上,要让看懂,要让他感兴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09:39]

[尹红风]:刚才戴老师讲了,真正把科普写得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对这些东西理解得非常透,才能把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当然我没有去写过科普,但是我们最近也试图做一些工作,我们到一些学校,甚至一些大学里面,甚至一些中学里面,我们也把我们做的一些工作做一些介绍,特别是钱老的一些思想,他晚年的一些工作,我们也做介绍,一个方面我们知道想大家多了解一些钱老和他治学的精神,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能够引起大家对科学方面的兴趣。因为我觉得这个方面对比较年轻的中学生,甚至一些小学生,我们做得可能还不够,但是我们也在这方面努力。  [09:39]

[主持人]:所以,其实科研更多是针对我要让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去懂得我所研究的这些东西,但是科普范围就更广泛了,我要让绝大多数人能够了解我想介绍的东西。  [09:39]

[主持人]:说到科学家,我觉得相对来说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善,现在科学家不会再去我们所谓的闭门造车的过程,我们更愿意走出来,愿意让大家了解我们做了一些什么,而不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一门心思研究。但是这里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我记得之前我们在网络上也搞过这样的调查,大家觉得科学家到底是应该专心去科研,还是应该抽时间,比如我去写写博客,我去做一些网络上的东西。我记得当时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有一位网友当时给我们留言说,对于现在很多青少年,科学家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如一些网络名人,还不如“芙蓉姐姐”,还不如“凤姐”,就是说这可能对我们一些青少年从小的价值观形成一定影响,他们可能觉得反正我从小接触到的就是芙蓉姐姐、就是凤姐,我没接触到什么科学家,所以他的价值观可能会有一定形成上的偏差。二位老师对于这个怎么看?我们的科学家应该怎么样走出来,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我们的工作?  [09:40]

[戴汝为]:你说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个事情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如果一个科学家,自己那点事还在那做着,他钻进去的时候,他一天到晚就在那儿,有的人像呆子一样,当然我们不提倡那样,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他有时候在做研究或者在想什么东西,想进去了可能其他的地方就不太好了,弄得家里也不和气了,这些都有,那是避免不了。因为研究本来是汪洋大海,你要想在某个深入,这本身就要花很大的功夫,这一点不知道的人觉得你一天这么多事,你干吗非得那样子不可?可能他本人觉得还有很多事,自己还闹得不清楚的。但是现在要鼓励是完全对的,有一些研究、有一些成果的人应该写一些科普的东西,这对年轻一代是有好处的,我觉得在这点有关方面应该多倡导和宣传,这是非常重要的。  [09:40]

[戴汝为]:至于这个人怎么样去做不好说了。比如说从前的陈景润你要他写什么,他写出来别人也看不懂。他的家庭是不是搞好都是一个问题。主要你在这个家庭里你是科学家你也应该搞得很好,但是个别来说也不是这样的,但是并不是很多,是个别的。我觉得应该提倡,你搞科研的人应该尽量想办法,我觉得钱老很不简单,有时到他办公室里看,他看科普的东西非常多,他也愿意写简单的东西,让人家愿意懂的,但是我们感觉到,他事情实在是太多,很多事情在那,有一些事情还在那做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是我总体的感觉。但是我觉得应该提倡,大家应该尽量,不仅是你在科学高峰上有所造就,那是很好的。同时应该写一些科普的,这也是科学家的责任,这需要我们去宣传,在某些地方科学家做得好的,应该给予赞扬,使这个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  [09:40]

[戴汝为]:有的人做研究的,钻进他的胡同里就出不来了,他觉得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脑子里就这是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提倡书呆子也不太好,但是他遇到这个问题肯定很难的,好不容易了解一点,他就往里面钻,你让他写科普,他说我哪有什么科普,我自己还谱不起来呢。多少我打过一些交道,也有一些体会,你说陈景润你和他讨论其他的问题,很难讨论。你说陈景润你写个什么东西,我觉得很难。但是可以提倡和鼓励,就是说大家最好那样子做,有它的好处,对年轻人都会有好处,应该鼓励、提倡这样来做。不是每个人非要这样做,可能有一些人不是这个样子,你也没有办法。  [09:40]

[尹红风]:你刚才讲,我觉得当一个科研人员,科研还是他主要的东西,应该把自己所做的东西做好。但是我觉得还有很多其他的任务,影响其他的人,影响比我们年轻的人,我们受到上一代人包括钱老和戴老的影响,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给下一代,但是网络、电视的发展,很多人一夜成名,这样的事很多,但是我们希望给大家一些,比如说一些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心,首先我们需要自己去做,然后把这种精神,把钱老这种精神传承下来,也可以带给我们下面的年轻一代。  [09:41]

[主持人]:其实我们都知道科学家本身科研工作很忙,而且压力很大,时间很紧张,这些大家都可以理解,所以在对于科学成果、科研成果宣传上,媒体本身也是有一定责任的,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去宣传、报道科学家的一些事迹、一些成果,让大家去了解。  [09:41]

[主持人]:当然我们也欢迎更多的像戴老师和尹老师这样的科学家能够走到我们的演播室来和网友们进行交流,其实这就是很好的形式之一。非常感谢戴老师和尹老师今天能够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作客我们的节目,和网友进行交流。我们也希望下次有机会两位老师再到人民网作客。谢谢两位老师,谢谢各位网友收看我们今天的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09:41]

[戴汝为]:谢谢。  [09:41]

[尹红风]:谢谢,再见!  [09:43]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61045/126379/207361/index.html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