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演出和场馆刚刚落下帷幕,如何传承和挖掘世博会留下的海量资源,就成为各界关心的共同话题。
 
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世博会有大量的视觉科技的应用。很多精彩的展馆,都通过视觉影像和空间的互动来表达展示的主题理念。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之益看来,世博会打开了中国视觉工业的新篇章,它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还应成为启迪中国视觉工业发展的助推器。
 
《科学时报》:从你的研究领域来看来,世博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张之益:上海世博会刚结束,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世博,在绿色、环保、交通、城市发展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每届世博会上,工业的发展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从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到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很多精彩的展馆都通过视觉影像和空间的互动来表达展示的主题理念。
 
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让大家耳目一新的是,参观者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场馆都采用了影像演示。我认为,在这种大家不约而同的现象背后,隐藏着视觉工业时代的来临。
 
《科学时报》:世博会给视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
 
张之益:在世博会上,视觉科技在展示中的应用均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信息传递、主题演绎之余,也可为参观者带来全方位的视觉盛宴和感官享受。与此同时,世博会的盛大舞台也为视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这一现象也预示着视觉产业发展的历史可行性、社会的需求性、展示技术的先进性。
 
《科学时报》: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发展机遇?
 
张之益:在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不断融合中,衍生出大量的三维影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这几大块技术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才真正开始走向成熟。
 
视觉产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个性化的服务、机械制造等工业上的应用,以及更高层次地与文化的结合。视觉产业的目的是把一切信息可视化,包括人们的生活、想象的信息、心理感应等进行形象化和影像化。
 
我认为,对待视觉产业的发展,应该将其看成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样重要,是数字工业的变革。
 
《科学时报》:发展视觉产业,中国当前的优势在哪里?
 
张之益:首先是技术优势。当前在视觉工业领域,随着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发展,技术领域已经具有了通融性,技术门槛不高,这也正是眼下这几年来发展的结果。
 
其次是人才优势。对视觉工业的发展来说,需要的是产业人才,依靠的是普及型的人才。中国的美术人才是全世界最好的,每年从艺术以及计算机设计等专业出来的学生很多,这是中国发展视觉工业的优势。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缺乏创意人才,而是缺乏市场,扼杀了人才的创意性。
 
再次是国家的政策优势。当前国家大力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抓住当前这一历史机遇。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最大的区别是离不开科技作为集成和教育的引导。
 
作为动漫大国,美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准,但我们在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赋予技术的本土化。希望中国的视觉产业能率先崛起,走出中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
 
《科学时报》: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
 
张之益:首先是产业的引导。视觉工业在中国已经有了发展和应用,现在需要转变的观念是不应只简单地谈其表演形式,只是当成一种技术现象和文艺现象来看,而应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其社会需求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等。
 
其次是人才的引导。当前在视觉工业的人才领域有浪费的现象,相关从业人才非常多,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政府应从产业引导入手,从而解决人才各施其才的问题、技术储备以及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在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今天,视觉工业有其自身的优势,更不仅仅局限于文化领域,需要用知识、智慧、技术和政策赋予其新的附加值,从而引领我国各个领域发展,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