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刘凝哲  北京报道)「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8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召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和中科院院士谭铁牛共同担任大会执行主席。谭铁牛现为中联办副主任,今次专程从香港返京,在大会作「生物启发的模式识别」的报告,详细介绍相关的具体研究工作,并就生物启发模式识别的未来方向进行展望。 

  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都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近年来,随着研究方式的丰富和研究领域的突破,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与融合成为受广泛关注的热点。昨日举行的论坛,便从脑科学如何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类脑智能的态势与发展研讨两个议题入手,深入讨论目前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业界认为,透过进一步加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力度和思想碰撞,能更好推动两者的融合与共同发展,为国家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国脑计划」)」项目进一步凝练目标、凝聚共识。 

  论坛上,蒲慕明进行了「大脑可塑性与类脑智能研究」报告,回顾了神经可塑性研究的重大发现,并猜测新一代类脑神经网络可借鉴的自然神经网络的特性,简述了「赫伯神经集群假说(Hebb Cell Assembly Hypothesis」)的演化和对人工网络计算模型设计的贡献。 

  在「生物启发的模式识别」报告上,谭铁牛回顾了模式识别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模式识别的生物机制,其详细介绍及展望了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工作。他表示,模式识别是人类最重要的智能行为,也是智能化时代关键智能技术,是人工智能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中,语音识别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脸识别则是近期非常热门的研究,他自己就在进行虹膜识别的研究,这不仅可以用在手机上,还可在查找丢失儿童上发挥作用。此外还有步态识别,在看不到人脸、虹膜和指纹的时候,就能通过步态在几十米外感知到其身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