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环境与生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大军:环保大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发表日期:2019-09-05 【 【打印】【关闭】
  •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大数据一词炙手可热,各行各业都在探讨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那么,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来自哪里?不同领域应用大数据时需要什么技术支持?围绕大数据在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问题,《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曾大军研究员。  

      812日,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大军研究员在他办公室接受了《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的采访。从中科院网站上了解到,曾大军目前任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他于198514岁时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2年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并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亚利桑那大学任教并获终身教授,2007年进入中科院自动化所工作。 

      大数据给电商带来革命性变化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一次演讲中就说,未来社会不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而是DT时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的缩写,意思是数据科技,这说明大数据对阿里巴巴集团来说举足轻重。  

      大数据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哪些意义呢?曾大军研究员认为:大数据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可以深入展开。 

      曾大军先从什么是大数据说起,大数据最初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因为数据大,从而对数据处理和分析提出新的要求。从深层次理解来看,大数据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化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但在众多应用领域,又超越数据,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运用等各环节多种技术手段互动,重构应用体系、催生新的应用、实现新的价值。 

    大数据的构成

      那么,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曾大军认为,大数据在科学和工程方面,起到了补充现有研究范式的重大作用。但大数据带来颠覆性变化的是电子商务,比如国外的亚马逊公司和国内的阿里巴巴公司,他们成功运用大数据技术,并获利颇丰。在国家治理、电子政务等方向,大数据更是带来了强劲的创新活力。 

      一些省份已成立大数据局 

      据新华社201712月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授大数据时,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大数据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曾大军认为,从顶层设计上看,我国对大数据已经给予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上讲,目前提的比较多的有环保大数据、政务大数据等,地方上一些省份也成立了大数据局或者类似机构,因为大数据能成为解决很多国家治理难题的重要抓手 

      就拿以前屡禁不止的农村秸秆露天焚烧来说,大数据的介入就能起到作用,因为天上的卫星实时传输相关数据到职能部门,当地的执法队伍就可以及时奔赴现场,再加上相应问责机制,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秸秆露天焚烧了。 

      海量数据需要正确视角 

      曾大军从技术角度阐释大数据是怎么来的,他说,大数据并不像原子弹那样,原来没有的东西破天荒地出现。大数据更多地是包括小到手机,大到卫星在内的各种终端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互联网实现实时传播、收集、储存。 

      同时,曾大军也提醒道,当前大数据的技术储备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厚,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也需要大幅提高。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一旦有了海量数据,很多问题就自动解决了。其实数据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正确的视角,数据再多再大,也会是无用数据。反倒会耗费你宝贵的存储空间。 

      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并不在,而在于有用。上到国家治理,下至企业运营,如何利用大数据才是赢得竞争的关键。 

      离不开人工智能和云计算 

      那么,大数据技术是如何处理海量数据的呢?曾大军解释,大数据向使用者提供全景式的维度,用海量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来呈现长时段和大视野的情景,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处理离不开两种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 

      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曾大军认为,大数据是基础,人工智能带来各种算法和思路上的革新。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分布于水中、地面、天空乃至外层空间的各种传感器所采集的海量数据,借助传统的人工方式显然难以处理,而借助人工智能就可以快速精准地进行分析处理。从计算环境的角度,大数据很多情况下要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存储、管理和处理支撑。  

      环保大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大数据时代,公众能为环保做些什么?曾大军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概括。他说: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采集周边环境信息的传感器。假如大家把看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拍照,再上传到合适的平台,或官方指定的数据库,这本身就是大数据的一部分,这些数据能让政府部门快速感应到相关态势,并及时应对。 

      他举例说,一个北京市民发现路边有露天焚烧垃圾现象,就可用手机拍照,发到环保部门的平台上,执法部门会迅速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及时制止污染扩大。 

      此外,公众还可以就当前环保政策向政府职能部门反馈意见,发现身边的污染属于客观感知,认为有害才去反映,而对环保政策提意见则属于主观认知, 二者都是环保大数据的重要组成,这也是以众包方式来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大数据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环保大数据应用针对环境全方位监测,通过大数据实现环境监测、溯源、分析、预警,已成为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支撑。 

      融媒体在于内外打通 

      当前多地都在建设融媒体,按照业界定义,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曾大军对此评论说:融媒体的建设也离不开大数据。他以自动化研究所正与新华社合作的融媒体为例介绍,传统的媒体是单向的,即制作新闻再传播,后来随着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出现,主体和传播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融媒体的产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 

      他说,大数据在这里起的作用可以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看所发布的新闻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评论,评论的内容是什么,这是媒体的外部循环,与媒体制作新闻的内部循环相互补充,融媒体真正的融合在于实现内外打通,比如了解受众关注什么,在策划选题时就可以有的放矢,而不是闭门造车。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dyr9bpJTIgpIxaNIqA_cQ

    原作者:郑挺颖 季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