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面向气候行动的人工智能原则》(以下简称《原则》)正式发布。《原则》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联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何鴻燊海量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以及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等多家国内外机构的研究中心在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主办,中科院自动化所AI伦理与治理中心等机构协办的“人工智能助力气候变化应对”国际研讨会上共同发布。
《原则》面向人工智能和气候行动的各个相关方,包括管理、研发、使用、部署、投资等,旨在通过技术、伦理与治理的深度协同,为相关方提供面向气候变化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原则,助力全球气候议程的稳步推进。
《原则》提出了对人类与生态有益,节约能源,保护隐私,公平与公正,促进教育、培训和就业,共享与协作等七项价值观与原则,以及为促进气候分析与预测,促进能源节约,助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温室气体吸收与碳存储,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赋能能源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助力建立有益于控制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与政策等七项建议。
《原则》在“节约能源”的原则中强调,人工智能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应在满足特定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自身的能耗。此外,《原则》还提出,在推进人工智能服务于气候行动的应用与活动中,应确保尊重人的隐私权和知情同意,不能以控制气候的名义非法获取个人隐私数据。
中科院自动化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曾毅是《原则》的责任作者,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赋能技术。作为世界各地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实践者,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为科学和经济进步做出贡献以造福人类,还需要更加关注可持续的生态和环境。”
“《原则》旨在从伦理和发展的视角为人工智能赋能气候行动,为人类、生态和环境,为我们的下一代,最重要的是为我们星球更美好和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曾毅说。
据了解,《原则》发布后相关伙伴机构将依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合作网络成立“面向气候行动的人工智能工作组”,并邀请相关产业加入,由来自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科技政策、数据与人工智能伦理等交叉学科的专家和产业共同推进原则的落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