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第一届 Brain-AI 论坛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年度学术交流会召开。本次论坛以“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主题,邀请国内顶尖学者与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下称“实验室”)师生共同探讨脑图谱、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前沿问题,并展示了实验室近期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研究员作开幕致辞,回顾了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总结了研究所在脑与类脑方向近十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他表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所将持续支持脑智融合的交叉研究。实验室主任余山研究员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勇于探索科学难题,争取在原创理论与关键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开幕式由实验室副主任曾毅研究员主持。

特邀报告环节,字节跳动研究部门负责人李航博士带来了题为《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特邀报告,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了其与人类智能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毕彦超教授分享了关于《人脑中的语言、视觉与客体知识表征》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多模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语义记忆的过程。蒋田仔研究员在题为《脑网络组图谱启发的脑机融合》报告中,解析了脑网络组图谱的构建及其在脑认知和脑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展现了其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广阔潜力。北京大学的余肇飞研究员以《脉冲神经网络学习方法与应用》为题,从脉冲神经网络的基础原理切入,展示了其在低功耗计算及语音识别等实际场景中的广阔前景。

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机遇与挑战”专题讨论会环节中,与会专家围绕脑图谱构建、脑机接口的应用前景、类脑计算的技术瓶颈,以及跨学科交叉加速理论研究和产业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并与现场听众分享了对未来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的见解。该环节由曾毅研究员主持。

在实验室进展报告环节,宋欣东研究员以《对灵长类听觉皮层功能组织的模型更新》为主题,分享了光学脑机接口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透头骨成像技术获得的结果,提出了新的灵长类听觉皮层功能模型。刘静助理研究员在题为《视交叉上核连接组重构》的报告中探讨了昼夜节律的神经机制,并介绍了AI技术辅助的视交叉上核连接网络的精细重构结果。赵菲菲副研究员的报告《基于类脑结构可塑性的脉冲神经网络连续学习方法》提出了通过类脑可塑性实现高效自适应网络的创新方法,展示了连续学习的新路径。该环节由实验室副主任韩华研究员主持。

海报交流环节展出了31份海报,涵盖了脑网络解析、脉冲神经网络、脑机融合到类脑智能算法等多个研究方向。实验室研究生进行了热烈的面对面交流,加深了对各领域研究的理解,促进了协作。

会议闭幕式由韩华研究员主持。余山研究员为最佳海报奖获得者颁发奖状,并致闭幕辞。他对与会的特邀专家和实验室师生,以及会议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勉励实验室同仁努力创新,推动脑图谱与类脑智能领域更大的发展。


论坛现场

海报展示与交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