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科技日报:中国科研条件发展驶上快车道

  • 发表日期:2013-12-16 【 【打印】【关闭】
  •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大庆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80岁生日时,收到中科院院士赵忠贤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用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采集到的第一张高温超导体的电子结构数据图。这张图已达到一个毫电子伏的分辨率,是当时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电子结构图。而采集数据的能谱仪则是由中国科学家首创并研制成功的。

        李政道先生对这份礼物十分满意。他为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一定意义上,现代科技的竞争就是科研仪器、设备等条件的竞争。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有邓小平做“后勤部长”,中国科技发展驶上了快车道。1988年,邓小平亲自挥锹奠土,启动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我们在向国外学习,我们在积累经验。终于在2012年,中国科学家设计建设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在世界上首先观测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震惊了世界,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物理学界最重大的科研成果。

        35年以来,我国科研条件建设成效显著,为我国科技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省市基本都建立了分析测试中心、信息中心、计算中心,初步构建了我国科研条件的工作体系;“九五”期间,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科研用试剂、讲师基准等科研条件资源自主研发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改善了我国创新能力建设基本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围绕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实验基地,为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着力推动了一批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共享中心等综合性实验服务基地建设,开创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984年,我国开始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12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60个。28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科技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不仅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而且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2012年9月《科学》杂志刊登了题为《中国聚集生物特征识别》的文章,其中介绍了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子青团队在面向公共安全的海量视频数据分析上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该团队针对生物特征活动检测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研发了利用近红外主动光源的人脸识别设备和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自然抵御人脸照片和视频的攻击。

        文章称,中国已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安检、银行、大型体育赛事等。这些成果得益于政府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高素质的研究人才,以及相关算法在实际应用上的进步。该文引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生物特征识别著名专家Anil K. Jain的话说,中国名列前茅的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实验室,目前已能跟美国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展开竞争。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研条件的巨大变化。伴随着我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这些基础设施、条件还将发挥更大作用。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12/14/content_238516.htm?div=-1